印碾串石只有湘东祁阳才产。它将麻石精细磨成光滑弧形叶面后,就可用于碾布。碾起布来,粗中有细,钢中有柔,一付重千斤的串石,搞印碾的压串师傅,操作起来就像木桩上舞狮,灵空飞身,舒展飘逸,优雅而惊险!心细胆大,灵活有力,熟练空舞,把清一色棉布碾成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粗旷豪放的压串,有一首古道自由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脚对脚,胯对胯,要捂就捂,莫到咯怕哑怕!”
它有传统石艺的古朴,又有身体飞扬的乐趣,更有四肢武动的活力,还有传统印碾的践行,返朴、快乐、体验、撒汗……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清末印染工艺的发展,催生出古道农民盛种马蓝。用马蓝叶子加20%的石灰,放入淀桶(大圆木桶)装水浸泡,即可浸出做印染用的蓝淀,由专用的淀箩(篾织小皮箩)装起就是染衣的染料,解放初期的罗布手巾、灰布、青布就出自这种草本蓝淀的染制。
浮在蓝淀上面的青泡沫就是青黛中药,它可从淀桶表层捞出经太阳暴晒成粉末,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抗菌消炎的功效,是当时治疗哽症(喉癌)的首选药物,是治撑耳疯的特效中药。.
蓝淀染料畅销天津、上海,出口海外。在没有化工工业的年代,生物染料,价格昂贵,一担蓝淀可换十二担稻谷。一亩田种谷只有三四担,一亩马蓝草可产近一担蓝淀,两者对比:种蓝打淀成了当时的特种产业,是古道人民的致富门道。
但蓝淀销售困难很大,由于价格高,销货人常遭路劫,不少销货人货去人空,这就给农民种蓝打淀加了一道不矮的门槛,使发财美梦面临巨大威胁,青黛中药也就紧缺而珍贵。
希望发财,也迫于生活压力,要做好蓝淀销售,就要武功保身。不少农家少年刻苦习武,武功大师便应运而生。
枚干娘带着她在古道上的一班武林弟子,在茅矶坳周围用气功加中药治疗细菌病,效果好,影响大,自然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茅矶坳毕竟离县城距离近,不时有颈上背药包的人在平江街上出现,这当然要引来鬼子的注意。
鬼子立刻叫来汉奸县长孔荷君:“颈上药包的什么的干活?”
孔荷君县长抓来两个“颈上药包”的人一问,是枚干娘给鼠疫患者用的中草药,鬼子听了欣喜若狂,自己的病有救了。抓到这根救命稻草的鬼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马上把电话打到岳阳总部:
“告诉你们一个特好消息,治粗脖子病的办法有了,平江有人能用中药治疗这个病。”
外国人不信中药,日本人也不例外。但中国人用中药这个土办法攻克了日本鬼子花大成本研制的致病细菌。这一招,令日本人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女侠枚干娘(3)
巧袭盗药窃
日本人不得不从内心认可这个中药药方。尤其是粗脖子病使他们损兵折将,让他们无法应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的皇家医院也是束手无策,他们便打起了用“中药”治疗这个主意。
日军一面到处抓捕枚干娘,一面将“颈上药包”的药送到东京的皇家医院进行化验分析,他们要破解中药治病的秘密。
在汉奸县长孔荷君的唆使下,不几天枚干娘就被带到县日本小队。
“你治疗细菌病用的什么药方?快快说!”
“就是酸水酸藟子。不信,你们来试试,好吃得很呐!”
枚干娘知道日本人喜爱吃中国的食品,在动身去县城时带了’一小缸酸水酸藟头,新上任的小队长山田良文听枚干娘一介绍中国人的细菌病是用这个治好的,就叫一个有粗脖子病的军士吃了一坨酸藟头。又酸又甜的酸藟头使他眉开眼笑,竖起拇指大声赞扬“好吃!”
小队长山田良文一见这好吃劲,自己馋劲就来了。一把抓过小酸缸,就直接用手抓着酸藟头,当着枚干娘的面,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最后又把酸水一把放进口中,只听喉咙发出“咕咚咕咚’’的一串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