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

儿童资源网

野店

  小江鱼炖粉条子,外加贴大饼子这一特色美食,随着食客的传播,名气越来越大了,不光镇上人常到野店来钓鱼游玩,那些住在县城的人也时常乘坐马嘟噜来这儿尝尝鲜。一来二去,野店的名也随着叫了出去。

  这两年,野店的生意特别好,柳嫂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雇了个干粗活的小伙计。小伙计到野店时才二十岁,柳嫂叫他小伟。

  小伟不是本镇人,家住在离县城很近的农村。去年禁渔期的时候,小伟借两万元钱雇了辆汽车来这儿捣腾鱼。还没等拉鱼车驶出镇子,就被路边几个戴红袖箍的人拦住了。鱼全被没收了不说,还被送到拘留所关了几天,弄得血本无归。

  小伟到小镇来捣腾鱼是想趁着禁渔期鱼价便宜,到县城卖个好价,挣点钱留着以后娶媳妇。结果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下一屁股债。怕债主上门讨债,小伟有家不敢回,只好留在小镇上找点零活干。可这么个小镇,哪来那么多零活,晃荡了一些时日,小伟几乎到了靠讨饭为生的地步,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到镇上买粮的柳嫂将他收留,他才没流落街头。

  小伟人特别勤快,总有干不完的活,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一直忙到晚上歇息。除了在店里干些粗活外,每隔十天半月,小伟还得开马嘟噜到镇上去一趟买粮。

  镇子小,闲人也少。到野店来玩的镇上人,不来时一个没有,赶上哪一天就扎了堆。这天,到野店来钓鱼的共有三拨人:最先来的是镇工商所的齐所长,再是派出所的李所长,黄镇长最后一拨来到野店。

  黄镇长是陪同省城两位记者一起来的。那两位记者来到野店后,感慨地对柳嫂说:“这里山清水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记者边拍照,边跟柳嫂讲些省城的事。

  几个人闲聊时,黄镇长并没在跟前。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一边捏条曲蛇往钩上挂,一边不挪眼珠地悄悄打量柳嫂那丰腴的身姿,心想,这个女人长得真撩人啊,该鼓的地方鼓,该细的地方细!黄镇长光顾着看柳嫂那秀美的身姿,一不小心,渔钩勾在了指头上,疼得他“妈呀”叫出声来。听到黄镇长的叫声,齐所长赶紧跑过来。见黄镇长手指被勾出血了,忙问柳嫂:“店里有没有创可贴?”

  包扎好了伤口,黄镇长用暧昧的目光紧盯着柳嫂:“这贴药可真灵呀,包上就不疼’了。”

  站了一圈的人听黄镇长这句话,开始还没明白到底是啥意思,可他们很快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柳嫂似乎也听明白了黄镇长话里有话,横他一眼:“哼,还是干部呢!”

  说罢,她扭转身回灶房去了。见柳嫂走远了,黄镇长才挥起海竿,“嗖”地甩进江里,铅坠儿带着亮晶晶的丝线朝江心飞去,在半空中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嘭”地一声,扎进平静的江水中。摇动手轮,收好余线,黄镇长把海竿放在支架上,点着了一支香烟,正吸着,渔铃“哗哗”地响个不停,有鱼咬钩了。黄镇长赶紧站起来,一手擎竿,一手摇轮,一条半尺多长的虎皮嘎牙子,被他摇上石子滩。

  黄镇长把那条半尺多长的嘎牙子从钩上摘下来,拎在手里看了一会儿,说道:“不管啥样鱼,都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呀!不是为了一张嘴,能被钓上来吗?”

  野店(3)

  齐所长赶紧随声附和着说:“是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

  黄镇长则意味深长地说:“嗯,是的,我就不相信世上有不喜欢钱的人。”

  说完这句话,他下意识地朝那敞着门的灶间瞥了一眼。

  没等到中午,黄镇长一伙人就回来了。一上午,他们几个人除了钓到十几条嘎牙子外,还钓了一条七八斤的大鲤子。人还没进屋,声音先进来了:“老板娘,来,把这条大鲤子杀盘生鱼,再把鱼架炖上!”

  柳嫂把头一拨人迎进屋子里,安排他们在一张桌前坐好,忙喊小伟赶紧到江边去收拾鱼。

  小伟特烦那个黄镇长,背后一直叫他黄胖子。去年,那些戴着红袖箍的人没收他的鱼时,黄胖子也在现场,虎着脸,横着一双小眼睛盯着抹眼泪的小伟。小伟没记住其他几个人,就记得黄镇长的那张大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