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孟兰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远在福建的作家杨金远也被感动了。他说:这是部队和士兵,领导和士兵的一个承诺,一种诚信的东西。他提起笔,写了一部小说,讲的就是常孟兰老爷子的故事。在小说里,作家把常孟兰化名为谷子地。轰动全国的电影《集结号》就这样诞生了。遗憾的是,就在电影上映的前夕,常孟兰老人去世了。老人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至死也没有找到上级,也不知道这集结号到底是吹了还是没有吹,任务到底完成了没有。
到底吹没吹号呢?这个困扰常孟兰一生的问题,会有答案吗?看过电影的人知道,在冯小刚的电影里,团长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没有吹号。可是当年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是像电影里那样真就没吹号?还是吹了号,常孟兰没听到呢?
答案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出现了。
听,那声集结号(2)
一位中年人发现电影里的团长似乎说的就是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名叫何有海,正是常孟兰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寻找的连长。他一直生活在辽宁。那个听集结号撤退的命令,的确是何有海下达的。老人家并不避讳谈及往事。当年他下达命令:“你在这掩护我们。掩护部队撤退。没有命令你不能撤退,你不能走。通讯员传过来集结号,你们才能撤退。时间不定。什么时候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撤退。”
“我给他留的人并不多,也就是六七个人。没多少人,那时一共才几个人。武器也少,就是几条****。一个班就两三条****,也没别的。要子弹没子弹,要枪没枪,要人也没多少。给他一个小炮就够意思了。”
老人还承认:确实没吹集结号。“吹号怕暴lou目标。一吹号,国民党军队也会听到。那就等于告诉他们我们在什么地方,那可不行啊!”
原来,常孟兰苦苦等待的那声集结号真的没有吹响。
对于是否吹号,杨金远的猜测竟然和历史吻合。并非作家能掐会算,而是他的确亲身经历过类似集结号的军事行动。正是这次刻骨铭心的行动,让作家杨金远真正体会到战争的含义。当时,杨金远是东海舰队的一名机枪手,这天,部队突然接到命令上船出发。电话不能打,信不能寄,任何人都不能接触。军舰马上就离开码头了,离开码头之后去干什么都不知道。部队跟地方不一样,士兵要高度服从命令,而且需要你牺牲的时候,你就得牺牲,不考虑任何代价的。“所以,对于常孟兰来说,他们是为了全局,为整体胜利付出的代价,但作为牺牲的人,他们是委屈的,起码该给他们个说法的。不能以答应了吹号却不吹号,来解读他们几个人的牺牲,我觉得对生命还是要尊重。”作家杨金远是这样解读《集结号》的。
不考虑任何代价,只要能实现目的,这就是残酷的战争。那么,在集结号的那场战斗中,连长何有海难道真的早就想好要舍弃常孟兰这些阻击战士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当时形势太严峻了。何有海所在的部队面对的是国民党最精锐的傅作义部队。想摆拖傅作义的纠缠,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大部队始终受到威胁,连长何有海无奈之下,只能撇下常孟兰,快速转移。时至今日,何有海提起常孟兰还是记忆犹新。“他是个好兵,平时好,听话,打仗勇敢。那不是好兵吗?我俩关系特别好,像亲兄弟一样。”
一起同生共死的人。感情当然差不了。不过,集结号那一战过后,两个人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何有海继续带兵打仗,或许来不及回想这段让他内疚的经历。可对于常孟兰来说,这段往事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常孟兰其实是憋着一口气,他要告诉何有海,弟兄们的任务完成了,咱们整整守住阵地五个小时,大部队活下来了。常孟兰跟家里孩子说过,丢了英雄的荣誉没什么,当年跟我打阻击的弟兄们连命都丢了,我这点荣誉不算啥。丢了英雄的待遇,我也认了。可是,你不能说我常孟兰是一个逃兵。
其实,常孟兰身上还有着更传奇的经历呢。这个军中传奇,甚至远远超出了《集结号》这部电影所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