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镇的镇长刘爱民最近心里总不是滋味:从青峰镇往南走不上五十里是白莲镇,往北六十里是红山镇,一个有水,一个有山,单旅游一项就让乡亲们发财了。而地处两镇之间的青峰镇,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人家吃肉喝汤!
这天一早,刘爱民又板着锅底脸走上山岭,四下张望。整个青峰镇就像一只半死不活的癞蛤蟆,不尴不尬地夹在中间。更闹心的是,癞蛤蟆不长毛,偌大的蛤蟆头、蛤蟆背上寸草不生,更别说种树了。前些日子去县里开工作会议,春风得意的白莲镇镇长居然管青峰镇叫“秃顶镇”,直羞得刘爱民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老天呐,我们青峰镇是后娘养的吧?怎么要啥没啥?就在刘爱民越想越苦闷的当儿,身后冷不丁传来了说话声:“要想富,先修路。刘镇长,你该下决心了。”
不用回头,刘爱民就知道是宣传办的刘志军。刘志军头脑活络,几次拿着吃得只剩一颗的糖葫芦劝他开山修路:“刘镇长,这个糖葫芦就好比是青峰镇,你打通它,就把白莲和红山连起来了。交通一方便,还愁不发展?”
说实话,刘爱民也在琢磨这事,但班子成员大多不同意,说路修好了,游客看完白莲的山,“嗖”又跑到红山看水去了,没人会停一分钟看看光秃秃的青峰镇。这连吆喝都赚不到的买卖,只有脑袋被驴踢过的人才会去做!
见刘爱民犹豫不决,刘志军又举起一串糖葫芦,只不过这次一颗不少:“刘镇长,你看,最中间这颗是咱青峰镇,修了路,咱在路边盖酒店、商场、度假村,用不了几年,白莲、红山和青峰镇就像串成了这串又香又甜的糖葫芦。”
是这个理儿。刘爱民寻思一会儿,说:“要修路,也不能光靠咱一家,必须三家均摊。”刘志军一听,乐了:“明天我就把两位镇长请来,你们好好谈谈。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谁说没问题?问题大了!当刘志军陪刘爱民往岭下走时,不远处的一座石屋前,正站着一个身材单薄、看上去七十上下的老头,老头紧盯着两人的背影,目光冷得像霜。
白莲、红山和青峰三方当家人员的商谈进行得非常顺利,县里也给了批复。这天,刘爱民带着刘志军和技术员上了岭。经过勘测,技术员画出了草图:直线贯通,既省力又省资金。
“好,就这么定了。”刘爱民抬手指向孤零零地建在岭上的那座石屋,“小刘,你去跟吴老杆说一声,让他赶紧搬走。要没地方,就去镇里的养老院。”
刘志军点点头,快步走去。出人意料的是,也就屁大的功夫,刘志军一脸丧气地跑回来:“刘,刘镇长,吴老杆他,他死活不搬,还要……擂我!”
吴老杆是个孤老头子,没儿没女没老伴,平时寡言少语,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哑巴,谁也记不清他是什么时候住到这儿的。见刘志军没把事办成,刘爱民挺直腰板走到石屋前,清清嗓子说:“老吴头,我们要修路--”
“没人不让你修!”吴老杆硬邦邦地打断了刘爱民。
刘爱民稍一愣怔,说:“可你这屋子碍事,得扒--”
“谁敢?房子是我的,想拆它,除非打死我!”吴老杆冷眼瞪着刘爱民,亮出了一张陈旧发黄的纸--是地契,而且还是新中国建国前的地方政府给开的!
吴老杆啊吴老杆,你也不翻翻黄历瞅瞅,如今建国都多少年了,还拿这破纸当挡箭牌?行,就算房子是你的,可开山修路是镇里的头等大事,你得服从大局吧。刘爱民耐着性子比划了半天,谁知吴老杆油盐不进,张嘴就仨字:没商量!
刘爱民使出了“绝招”:“吴老杆,你老哥一个人没人照顾,我送你去养老院,一分钱不收,另外再补偿你五千块,咋样?”
吴老杆没再顶撞。刘爱民猜想吴老杆有点心动了,为尽快将事办了,一咬牙加了筹码:“六千,不能再多了。”
要想肥,先搞鬼(2)
六千块,在当地已算不小的数目。刘爱民等着吴老杆同意的回话,不料,吴老杆嘎嘣溜脆地回道:“甭磨嘴皮子了,六万我也不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