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隆即皇帝位才八个月便不幸死去,皇位又一次空缺。就面临的难题来说,刘隆去世时才一岁多一点。剩下的就只是和帝唯一的儿子年方9岁的刘胜。刘胜已经错过了第一次的机会,邓太后担心,前一次没有立他,他难道不怀恨在心?如果这次立他,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等到他执政,肯定会报复。
邓太后就查看亲藩中有哪一个年幼的继承皇位较为合适,关键是要年幼的,越小越好,便于控制。皇家世系的玉牒记载得清清楚楚的,一查便知道,和帝的哥哥清河王刘庆是和帝最近的一支,刘庆有个儿子,名叫刘祐,年方13岁,看来只有他最合适。邓太后经过细细察看,了解,又召刘祐入宫看视,决定立刘祐为帝,就是汉安帝。邓后依旧尊为太后,临朝执政,掌握朝野和宫中大权。邓太后经过了亲身体验,觉得权力决不可轻易授人,一定要牢牢握在手中,一旦安帝成年,也不能拱手让权。
邓太后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视朝廷大臣如无睹,这无疑会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大臣以司空周章为代表,对邓太后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周章等大臣多次上疏,指责邓太后的所作所为。邓太后对此置之不理。周章见弹劾没有反应,越发愤怒,进而铤而走险,准备发动政变。周章的秘谋很快就泄漏了,邓太后准备搜捕,周章畏罪自杀,牵连多人受到惩处,这场政变没有形成就这样被扑灭。这件事后,邓太后越发抓紧了权力。大臣中只要有人提及归政,敏感的邓太后就会严加处理,毫不留情。
邓太后手握重权,倒也做了不少善事,政务方面也十分勤奋。她在大旱的年份亲自到洛阳寺审理冤狱。一名囚犯因受重刑逼供,被迫自认杀人,在狱中折磨得没有模样,瘦弱不堪。太后临狱,狱吏陪同,囚犯想伸冤又不敢。囚犯心事重重,正想离开时,太后又召回来,重新审理,结果真的是冤案。囚犯无罪释放,洛阳令抵罪收入洛阳寺狱。
邓太后在威服四海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西北羌人乘汉主过世,发动叛乱,大肆入侵汉地,生民涂炭。邓太后命哥哥邓骘统兵镇压羌人。汉兵惨败,羌人乘胜入侵陕西、山西。邓太后便下旨调回邓骘,另委任尚统兵平羌。临战换统帅,汉兵配合不当,羌兵得手东进,迫进京师第一防线的黄河。太后知人善任,委精通兵法、富于韬略的虞羽入甘肃平甘肃羌乱。西北安宁。
邓太后对于家族、皇族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并先后创办了两所宫邸学校。开辟邸学,教授经史,男女共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邓太后苦心经营,希望邓氏家族能免灭门之灾,长相保守,但事与愿违。建光元年,邓太后执政16年,病死宫中,终年41岁。这一年汉安帝28岁,亲理朝政。邓太后去世,有人密告,说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经想废掉安帝,另立刘胜。安帝借机大动干戈,吩咐收捕邓悝、邓弘、邓阊的儿子,以大逆不道罪,撤官为民,迫令自杀,家属流徙。接着,邓氏子弟在官的七人,都被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