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民是财富
苏轼却有些不忍:那些下人们的身家性命,该如何是好?
侍卫们劝道:“苏学士,你安全了,他们就安全了。他们只是一群蝼蚁,西夏人杀他们还嫌脏手呢!”
苏轼叹口气,希望瘟神一样的西夏人赶紧消失,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平静。
四、梁太后的如意算盘
如苏轼所愿,在连续掳走三个匠人后,西夏人忽然消停了下来。
西夏人消停下来后,侍卫们却开始紧张起来,这是大战前的宁静。
苏轼一日三餐都在室内,苏宅内外布置了重重机关。
侍卫们开始耐心地等待。
两天,三天……西夏人还是没有动静。
督学急匆匆地前来,据山民们报告,最后一骑西夏人昨天离开了。这段时间以来,这群西夏人在河边扎寨,但每天他们的人数都在减少,似乎每天都有人离开。昨天,是最后一个西夏人离开……
难道,他们放弃了苏学士?侍卫们马上得意地向章惇禀告,西夏人被大宋侍卫震慑,主动放弃仓皇而逃了。八日后,章惇收到信息,他没有喜悦,只有疑惑:这群西夏人千里迢迢地奔袭,没有理由掳走几个下人就离开的。他们都不曾跟侍卫交手,这太说不过去了。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连忙修书给种谔,让他留意三三两两的西夏人。当他的书信到达种谔手里时,已经太晚了。由于灵州地处边界,西夏人跟大宋的商人出入频繁,种谔不可能每个西夏人都盘查,所以他将重心放在十几人左右规模的西夏团队身上,这样的团队盘查严厉,单独的西夏人或者两三人的西夏人,被轻易地放过……
西夏梁太后的侍卫,每个人负责带一名匠人,安然地离开大宋,到达西夏。
章惇这时才明白西夏人的真正目标:宋朝的工匠。
几年来,灵州城和其他几个地方都加强了防守力量,城墙加固,西夏人注意到了宋人防守技艺的更新,梁太后想引进宋朝高明的工匠为西夏服务,为此努力了几次,但都不尽如人意。因为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多在内地,这些人在武器司等地方,平时很难见到。武器司得到章惇重视后,大肆招人,基本上把高超的工匠一网打尽了,赶制各种器械,所以西夏人很是无奈。梁太后对苏轼的诗文很推崇,她第一时间得知了苏轼被发配岭南的消息,熟知内地人情世故的她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得到宋人高超工匠的最好机会。
技艺高超的工匠除了为朝廷服务外,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官吏们的府宅,宋人一个小小的押司,府宅就富丽堂皇。苏轼去经济落后的岭南,他的朋友们必将送给他工匠帮助他造屋,这些朋友都是官吏,有的甚至是一方大员,他们送给苏轼的匠人,不说个个都技艺高超,但技艺中上是可以保证的。所以,梁太后派出自己的精干侍卫去掳走这些人。她知道这些人在西夏人眼里是宝贝,但在宋人眼里只是贱民,所以她故意打出要掳走苏轼的风声,真正的目标,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贱民。
两年后,梁太后率十万大军进攻灵州城,章惇跟哲宗一起,调兵遣将,指挥大宋军队对西夏人顽强抵抗。但宋人很快发现,西夏人使用了多种新型的进攻器械,比如一种名为“穿山甲”的木桩,这种木桩削得尖尖的,在桐油里浸透,然后暴晒,然后再浸透,然后再暴晒,如是再三,攻城时两三名士兵将一罐食醋砸向城墙,城墙建造时,城砖都是用糯米混合制造的,坚固无比,但食醋是克星,食醋使糯米城砖软化,士兵推着“穿山甲”木桩往城墙上猛插,很容易就贯通城墙,然后士兵站在木桩上,再往上插第二根“穿山甲”,这样如是再三,就在城墙上架起了梯子,士兵们可以很容易地登上城墙。
同时,这种“穿山甲”还很容易地扎进城门里,一根火把扔上去,木桩熊熊燃烧,厚实的城门被桐油引燃,骑兵们一拥而进,城门像劈柴一样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