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新洲的故事

儿童资源网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

  明时,问津书院建筑规模最盛,占地数十亩,为一座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她座山依水,面南而向。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上倚观川之危石,下临涤笔之污潴。钟鼓扬灵于河曲,弦歌流韵于山隅。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有亭、斋、楼、阁数栋。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园木柱支撑而起,空旷而又轩昂,内奉孔子圣像。圣像两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我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亦有发展。唐代书院,以校刊经典、征集遗书、辩明典章、咨询应对为主。宋时书院则以研习儒家经籍,普及儒道为主,广徕大儒,讲学其间,有时也议论时证。元世祖忽必烈认识到:“马背上只能打江山,马背上不能坐江山”, 重视学习汉文化,更加重儒。元代各路、府、州、县皆设书院,当时湖北就设有23所书院。问津书院在元代就颇具影响。

  自汉以来 悠悠二千余年,问津书院文人荟萃,名流如潮,繁华纷呈。杜牧、朱熹、龙仁夫、耿定向、朱试、王阳明、陈大章、张之洞等耆儒、大家、名流在此设坛讲学,书简论道,会讲风气蔚盛不衰,是学术交流、研讨之地,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她兼收并蓄,繁华纷呈,咨询国是,集儒、楚文化之精华,拥无尽文人之辉煌,呈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杏坛繁荣局面,风动海内,名噪华夏。足可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首善书院相比肩,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孔子曾在此问津讲学,其厚重的文人背景,轰动的学林效应,气势恢宏的建筑,作为湖北惟一仅存的儒学历史纪念建筑物,其文人价值不在千古名楼黄鹤楼之下。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拟作为武汉历史文化旅游重要景点来开发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曾亲往书院视察,并要求保存、维护、开发利用好这一重要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一日辙环之迹 成千秋考道之区。孔子走过的路我们今天还在走着。孔子说,他的理想是使“少者乐之,壮者用之,老者安之。”愿大武汉成为这样的地方,愿荆楚大地成为这样的地方。

  孔子的遗产博大而精深,沿着孔子的足迹,或许有很多人拾到了金子,将来,或许还能发掘出更多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