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儿童资源网

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深更半夜,全校师生出发了,机智巧妙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翻越了几座大山,整整走了一天一夜,终于甩掉了敌人的追击。这时,一条冰河横在面前,河上漂着冰块,没有桥。孩子们累得抬不起腿,饿得已经没劲了,怎么过河,靠牲口驮吗?只有十几头牲口,一趟一趟地过河驮运,耽误时间,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校长和韩主任首先站出来,他们在背上背一个孩子,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送孩子过河,其他老师也都站出来了,一趟、两趟、三趟……500名学生安全地渡过了冰河。

  队伍继续沿着山路向前走。大一些的学生随着队伍爬山越岭,小一些的学生就坐在牲口驮的“架窝子”里。这“架窝子”就是在牲口背上架上两只筐,一个筐里可以坐两个孩子。山道狭窄,行走艰难,孩子们都在筐里摇摇晃晃,磕磕碰碰。

  突然,一头牲口因为“架窝子”碰到山壁上,受了惊,疯狂地奔起来,随时都可能滚下去,那4个孩子也随时都可能掉进山沟里。看到这个险情,平时一向沉稳、持重的韩作黎,不顾一切,“嗖”的一声,跃到山道边上,用肩膀死死顶住“架窝子”,跟着牲口跑起来。可是,这时牲口扬起前蹄,向前跨越,把韩作黎撞了一个趔趄,牲口带着“架窝子”里的4个孩子,骨碌碌地滚下了山坡。韩作黎还没站稳,就毫不犹豫地跟着滚下坡去,抢救孩子。孩子被扣在“架窝子”底下,没有伤着。他紧紧抱着孩子,热泪喷涌而下,孩子们也搂着他的脖子,呜呜地哭着,喊着他:“妈妈,妈妈……”

  就这样,韩作黎和教师们一起,带着这支队伍,历时八个月,行程2000多里,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500个孩子一个也没伤着。

  韩作黎爱孩子,关怀每一个孩子,真像妈妈一样。解放以后,他当上了育才小学的校长。这时条件好多了,每到星期六,父母都来接孩子回家,星期天全家团聚在一起,多高兴啊!

  韩作黎发现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接,他叫李仪,他的父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在作战中阵亡了。李仪被人送进学校时还很小,他的衣襟里缝着一个布条,布条上写着他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当同学们周末回家时,李仪也哭着闹着要回家,他哪里有家啊!

  韩作黎校长看到这情景,上前把李仪抱在怀里,说:“走,小李仪,咱们回家去。”

  从此,李仪就成了韩作黎家的一员,每个星期六回“家”,和全“家”人团圆。韩作黎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关怀照顾他成长,一直到他长大成人。

  学生们在韩作黎的培育下,一个个长大成人了。有的成为解放军的军官,有的当上了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科技工作者,韩作黎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这是一名辛勤园丁的最大幸福啊!

  如今,韩作黎是古稀老人了,他从教育战线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具体地说,就是不当市教育局的局长了。但他还在关心教育,经常到一些学校走走、看看,凡是有关教育上的事,他还是十分热心的,因为,他为教育事业献出了一生的心血,感情太深了。

  不过,退下来以后,他的时间充裕了,可以去实现青年时期的一个愿望:拿起笔写作,从事文艺创作。不过因为他干了一辈子教育,因此他写的作品都离不开学校,他写教师,写学生,为孩子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用作品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他要写完《摇篮曲》,记叙从延安到全国解放后,党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可歌可泣的平凡的园丁。

  他写小说,也写诗歌,他写的作品离不开教育事业,因为他从事教育40多年,献出了全部青春,一直干到霜染两鬓。他写的作品离不开学生,因为他太爱学生了,为了幼苗,为了明天,他倾注了满腔心血。他写的作品离不开教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一位辛勤的园丁,他太理解园丁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