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是一位在教坛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老教师。1943年,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后分配到本校第二附小教书。旧社会教师间没有集体备课,顶多是上课前几个教师“碰碰头”,说说上什么课就走上了讲台。一些老教师不肯对青年教师教授经验,总留几手。这位有志气的女青年——霍懋征并不气馁,她一边自己摸索经验,一边“偷偷地”学习老教师的做法,平时注意观察,有时还抱着一堆作业,蹲到别的班窗户底下去批改,边改作业,边听人家怎样教课、怎样搞活动。她热爱儿童,热爱自己的事业,她经过几年的锻炼很快就成熟了。以后,尽管多次有人邀请她到中学任教,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认为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她没有为较高的地位和较优厚的待遇所打动,她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扎扎实实地站了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敬爱的霍妈妈
霍懋征爱孩子,不管是乖顺的,还是淘气的,她都同样对待。她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你爱他们,他们才听你的话,爱你。”她教学几十年,从来没有跟学生发过火,从不大声呵叱学生。她认为“教师向学生发火既是不尊重孩子,也说明你没能耐。”有一次,一个学生上课违反了纪律,被叫到办公室等霍老师。可是,霍老师处理完别的事,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只见老师的抽屉都被拉开翻乱,连炉子都弄倒了,她当时真气恼了。但是她没有发火,而是让学生先回去,过一段时间再谈,她自己去干些别的事情,转移一下情绪,冷静冷静。有的老师看不下去,她说:“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当然也不能姑息迁就。”她等自己冷静了,再耐心地、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话,发现他们身上可取的地方、进步的地方,就热情鼓励,再淘气的学生对她也心服口服。
霍懋征经常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60年代初,国家遇到了自然灾害。有一次,霍老师到一个学生家里家访。这个孩子没有父母,跟着他姨父母一起生活,霍老师跟大人谈话时,发现这个孩子像“受气包”似的站在床边,霍老师心里很难过,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关心这个孩子。从此,每天早晨霍老师都买两份早点,一份给自己的女儿,一份给这个孩子;下午,这个孩子要到少年宫去打球,霍老师怕他营养跟不上,就再买一份点心,让他带上。困难时期发给霍老师的黄豆、白糖、鸡蛋,她常常给这个孩子送去,有时还给他做衣服。这个孩子从老师身上得到母爱,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进步很大,学习也很好。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批判霍懋征,学生也跟着“造老师的反”,霍懋征仍旧关心着学生们的情况。有个学生的妈妈去了干校,父亲又要去广东演出,发愁没人照管孩子。霍老师知道了,对他父亲说:“您把孩子交给我吧!”她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管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有尿床的毛病,霍老师除了照顾他的正常生活,晚上还要安排他练琴,自己还要给他晾烤被褥。星期天,霍老师还买些糖果给这个学生,让他去看望在幼儿园入托的小弟弟。尽管这个学生在学校里还跟着别人批判霍老师,回到家里,霍老师仍然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她相信这个学生会学好的。
还有一个学生,父亲是建筑公司的炊事员,母亲是工人,家里生活条件差,学生长得瘦小,穿得脏破,功课跟不上,在班里抬不起头来。霍老师却很关心他。一天,这个学生生病了,霍老师放学后就去他家看望。已经中午12点多了,家里只是这个学生自己躺在床上,还没吃饭。霍老师看见这情景,十分心疼,赶忙跑回学校买饭,然后送到学生床前。看着热腾腾的饭菜,这个学生非常感动,他觉得站在自己身边的仿佛是自己的妈妈。霍老师看到这个学生在家不能按时吃饭,因为父母上班有时回不来,她就向学生的母亲建议,让学生在学校入伙。学生母亲感到经济困难,不想入,霍老师说:“您甭管了。”就用自己的钱给这个学生包了伙。这个学生很爱劳动,霍老师就让他当“打饭长”。后来,霍老师发现他早上不吃饭,中午又吃得特别多,怕他把胃吃坏了,就又给他包了早饭。这个学生每次劳动都表现不错,霍老师就经常表扬他。渐渐地,这个学生热爱起自己的班集体了。他看到霍老师跟学生一起扫清洁区时,因为腰疼,弯腰很困难,就专门捆了一把长把扫帚,供霍老师专用。这个学生不是少先队员,过去过“六一”儿童节时,他总不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这一年,霍老师给他借了一件白衬衫,让他打队鼓,他可高兴了,队鼓打得特别好。“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要这个学生揭发、批判霍老师,还说:“你如果不揭发,就不让你在学校入伙。”这个学生头也不回地跑了。后来,别人把他母亲找到学校来,要她发言。她母亲说:“霍老师对我的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我们全家感谢这样对党忠诚的好老师!”这个学生当了“红卫兵”以后,还暗中保护霍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