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在学校教书,却时时关心着上千个少年儿童学习、成长;孩子们亲昵地叫她“阿姨”,她却是指导、帮助少年儿童走上光明大道的最好的老师。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和全军优秀校外辅导员,先进青少年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获得者——张培英。
身残志坚
1960年5月的一天,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张培英正在实验室值班,“轰隆”一声巨响,突然的煤气爆炸把她掀翻在地。40天以后,她从昏迷中醒过来,知道自己已经被烧得通体鳞伤,面目全非,双手也伤残了。她顽强地与伤病搏斗,治伤、植皮、锻炼肌体功能……7年过去了,她觉得自己可以继续为党工作了。可是,组织上给了她一等残废军人的待遇,让她长期休养。这位青年时期就参加过爱国民主运动,在解放前夕面对拿枪的敌人也不曾胆怯的女战士,在2500多个因治烧伤而忍受痛苦的日日夜夜里都没有掉过一滴泪的共产党员,此刻却流泪了。她不愿意自己的后半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休养过去,她还要找到自己的岗位,为共产主义的事业继续工作下去,她要发光发热,让自己的生命再放异彩。
1967年,正是十年浩劫开始的时候。一天,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西门旁,摆起了一个“免费书摊”,上学必经这里的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有的同学发现摆书摊的阿姨和一般人长得不一样,那张似乎是变了形的脸怪可怕的,他们不敢接近她,还有人向她投石块。但这位阿姨却微笑着说:“拿书去看吧,孩子!”一个调皮的孩子觉得这位阿姨挺和蔼,“啪”地给敬了个礼,接过一本书,转身跑了。开始害怕的同学也不害怕了,争相借阅着自己喜欢的图书。
摆书摊的就是身残志坚的张培英。她找到了新的岗位——校外教育事业,她自己掏钱买了各种图书,开始和孩子们接触,然后一步步艰难地走进孩子们心中。
以后的23年里,她常年奔波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上千个孩子的家庭和孩子们所在的十几所学校之间,一次又一次到校了解情况,一次一次地走访家长,她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着自己步履迟缓、行动不便的困难。她的精神感动着千家万户。
一次家访,她上楼时不慎一脚踩空,猛地跌了下去。过了一阵,她强忍着疼痛,咬咬牙站起来,办完事,她让人搀扶着回到校外辅导站,直至晚上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她才想起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诊断是左脚掌骨粉碎性骨折,给她打上了石膏,回到家里已是深夜12点了。第二天一早,她又让家里人用推车把她推到了辅导站。以后,每天都让大孩子把她推去,午饭让家里人送来,以减少别人的麻烦。伤残痛苦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校外辅导站。
可亲可敬
军事医学科学院青少年辅导站在张培英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了。这是一间长年闲置的旧库房,张培英发动家长和院里的同志们义务劳动,把它清扫干净。辅导站有图书馆,还有篮球、排球、军棋、跳棋等各种体育用品,张培英主动要求当站长,她要对孩子们负责。
辅导站不光组织孩子们游戏,张培英还开动脑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请老红军、老八路作报告;每到“六一”把“三好生”、“好孩子”和“好家长”召集起来,照光荣像;成立电脑、航模、工艺等兴趣小组;给成绩差的学生办班补习功课……她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她已经走进了孩子们心中,成为他们可亲可敬的朋友,孩子们亲昵地叫她“张阿姨”。
一天晚上,张阿姨在校外辅导站阅览室修补图书,一边补,一边盘算着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她想到有个淘气的同学这两天又逃学了,他爸爸出差去了新疆,妈妈上夜班,现在……她坐不住了,马上收拾好屋子,关上灯,走出辅导站,向那个同学家走去。那个同学果然不在家,张阿姨就摸着黑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砖堆旁看见了他,他已经睡着了。张阿姨又心疼又着急,把他叫醒:“起来,跟我回去。”从这天起,张阿姨在这个同学家住了几个月,每天给他补课,给他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这位同学很受教育,不仅再也不逃学了,后来还被学校评为“三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