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同学,到商店买衣服的时候,把一条裤子悄悄藏起来,被人家发现,受到撤销团支委、团内警告的处分,同学们看不起他,从此他一蹶不振。事发那天,张阿姨亲自到派出所把他领回,后来就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儿爬起来。后来,这位同学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和张阿姨告别的时候,他流着泪激动地说:“我永远忘不了您的叮嘱,我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我要坚定地走下去,再不回头。”
一个女学生因为看了黄色书刊,思想复杂,成天与一伙流氓混在一起。家长打了她几次,管不了了,就把她赶出家门。张阿姨知道了,就跟踪寻觅,在他们活动的“据点”守了好几天。一天,这个女孩出来了,张阿姨立刻上前把她拽住。为了避开流氓的纠缠,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让这个女孩单独住在一个地方,张阿姨白天给她送饭,晚上和她谈心,陪她住宿。女孩开始几天不说话,张阿姨就耐心地劝导。女孩感动了,说:“张阿姨,您说得全对,可事到如今,已经晚了,您不要再为我费心了。”张阿姨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谁说晚了?你先耐着性子把这几本书读完,阿姨再和你谈。”
一连几天,女孩读着《去意彷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越读,内心燃烧的火焰越烈,终于,她控制不住悲伤,伏在张阿姨的肩上“呜呜”哭了起来,下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活。后来,张阿姨又主动给她联系工作,安排生活,经常关心她的成长,使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工
23年来,张培英辅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把他们送上光明大道。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外辅导员“张阿姨”,张阿姨身残志坚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为他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无私奉献
张培英担任大院校外辅导站站长,对大院上千名少年儿童尽心尽力,已经够辛苦的了。但她没有满足,她还关心着大院所属的万寿路地区的校外教育事业,她把这个区两万名少年儿童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万寿路少年之家开始成立时没有活动室,张培英四处奔走,呼吁社会资助,还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写提案。1984年,4间活动室终于动工了。可是盖到一半,经费不够,又停工了。张培英着急了,带着少年之家的负责老师去找基建工程兵单位,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队队长求情,工程队深受感动,决定“不赚孩子的钱,盖!”活动室终于盖成了。
每周有1000多个孩子到少年之家来活动,张培英发现院里没有厕所很不方便,就又写提案,积极帮助解决。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组后,急需建个舞蹈室,她一面上下呼吁想办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积蓄1000元。同志们知道她身体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钱,通过组织把钱退给了她。可是第二天,她又把钱送来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这笔钱,用它设立了“培英奖”,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张培英关心着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电话告诉少年之家的尤老师:“给你们搞到了两棵枣树。”尤老师高兴地说:“我们马上去挖。”挂了电话,尤老师临时处理了别的一点事,等到转身要去取枣树时,发现张培英已经把枣树送来,并且用她那双十指九残的手把枣树栽好了。尤老师当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动室前种的羊胡草,是张培英冒雨送来的;院大铁门上另开个小门,是她请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从家里搬来的;美术室的木刻材料、展板,是她给找来的;会计室窗户外的铁栏,是她出钱定做的……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张培英在与学校联系的过程中,把对学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事。学校缺老师,她帮着去聘请;老师病了,她带着自己买的营养品去看望。一次,发现一位老师的爱人陪床需要铺盖,她连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来。有的老师要看病,怕时间长耽误上课,她主动帮助老师挂号取药……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