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哲晨木盟草原上,提起库伦旗一中教师乌云,几乎家喻户晓。她是一位华籍日本人,原名叫立花珠美,是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1940年,她们一家随同身为国家公务员的父亲来到中国。1945年,日本投降。日军仓皇逃命前,指挥官命令把尚未离开的驻华人员家属带到哥根庙附近的荒野,疯狂地把她们赶下山涧,然后用手榴弹乱炸。立花珠美的妈妈、姐姐、弟弟和妹妹都在这场悲剧中惨死,8岁的立花珠美侥幸活了下来,在死人堆里过了4天。后来,一对善良的蒙古族夫妇收养了她,她从此有了新阿爸、阿妈,也有了一个中国蒙古族的名字——乌云。
慈母般的微笑
1957年,乌云大学毕业了,分配到库伦中学教书。这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地方,旗所在地就在山沟里。房子连着沟坎,房下支着立木,悬在半空。乌云毫无怨言,在这山沟沟里默默地播种育苗,教书育人,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她教的学生数以千计,有多少孩子曾经在她家里住,在她家里吃;她又为多少学生拆洗了床被,用自己的钱解决学生的困难,谁也无法计算。她教过的学生茁壮成长,已经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是谁也不会忘记这位慈母般的乌巴克西(蒙语:老师)。
有一年,自治区召开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乌云老师受到了邀请。当时,她担负着蒙生汉语的教学任务,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她向大会请了假。没隔多久,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乌巴克西: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您的名字,得知您在呼和浩特开会,我们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带着礼品去宾馆看您。我们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找到您。您知道,我们多么失望……
“我们多么盼望您能来呀,多么想再聆听一次您的教诲,多么想再见到您那慈母般的微笑,我们又多么想和您谈一谈我们的工作、学习、思想……
“盼望您,我们的乌巴克西!”
落款是几十个熟悉的亲笔签名,他们是在呼和浩特工作的、乌云老师的学生。
手捧着这封热情洋溢的信,乌云老师也很激动。1960到1970年间,她一直任初中班主任。刚上初一的孩子都十二三岁,离开父母都很想家,乌云老师就担负起父母亲的责任,和他们聊天,给他们热饭,教他们读书学习,教他们生活自理。
有个学生有夜尿症。乌云老师发现后,没有直接去和他交谈怕他害臊,怕伤了他的自尊心。怎么办呢?乌云老师先悄悄地做几个住在他附近的同学的工作,让他们每天半夜时叫醒这个同学。白天,趁学生上操的时候,乌云老师又坚持天天给这个同学晒被褥,赶同学下课之前,再将被子原封不动地摆好,还定期帮他拆洗被子。半年以后,这个同学的病终于好了。
有个瘦弱的女孩叫金小。她从农村来,起初穿着褴褛的衣裳,鞋底子也绽开了。课间,别的同学嬉戏打闹,金小却常在一旁悄悄掉泪。乌云老师发现了,就过去问她。原来,金小的父母年迈多病,家庭困难,不打算让她上学了。怪不得她每周总吃炒面,从来不订饭呀!乌云老师心里一阵难过,说:“跟老师来!”她把金小带到商店,给她买了衣服和鞋,金小激动得流出了热泪。后来,乌云老师干脆让金小到自己家吃饭,资助她继续读书。金小很用功,念完中学,又上了大学,还当了教育局的干部。
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叫花宝哈,剃光头,穿花衣,叼烟卷,打架斗殴出了名。他母亲急得没办法,就求乌云老师好好管管他。乌云老师一点也不嫌弃,总是关心体贴花宝哈,耐心地开导他。他进出教室跳窗户,乌云老师没有责骂他,而是给他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讲怎样和同学们融为一体。乌云老师的温柔、慈善终于打动了花宝哈,使他改变了自己,好好学习了。现在,他成为库伦建筑行业的技术能手,是当地有名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