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六一”,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栏目播放了“六一”奖杯获得者——张萍的事迹。她是北京市海淀区少年宫的舞蹈教师,从事的是校外教育工作,但她和每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硕果累累
张萍老师不是舞蹈专业科班出身的,但她从小喜爱舞蹈,小学时就参加过少年宫的舞蹈训练和演出。中师毕业后,她曾在北京中关村小学当教师,后来又进入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学习。1980年,她调到海淀区少年宫,担任舞蹈教师。从此,她把自己对舞蹈的酷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融在一起,她精心地创编一个个舞蹈节目,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向人们传播时代美和心灵美。她创编的第一个舞蹈《新苗》,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了中外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荣获1981年北京市舞蹈协会颁发的创编和表演两个一等奖。10多年来,她自己创编、教小朋友们排练演出的《晨曲》、《丰收歌》、《果园里的笑声》、《小草帽》和《拾稻穗的小姑娘》等7个儿童舞蹈,16次在市、区少年宫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市里还准备为她出版舞蹈创作专辑。
她一边工作,还一边进修,观摩各种演出,丰富自己的阅历。1990年,听说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办培训班,当时,她的儿子才几个月,她还是毅然参加了培训班学习。有人不理解,张老师已经是36岁的中年人了,还学什么舞蹈?张老师心里最清楚:她不是为自己去跳舞而学习,她是为了提高自己,把美丽的舞蹈教给少年宫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把美丽带给人间啊!10多年来,她不断钻研专业理论,发表了6篇专业论文,并被破格评为中教高级教师,成为全市校外教育系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最年轻的教师。她还多次被评为区、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这硕果,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创造美,传播美
张萍老师爱她的事业,也爱她教的孩子们。她编的舞蹈要从孩子们中间索取素材,还要通过孩子们的排练、演出来检验成果。
一次,天上下着雨,人们打着伞匆匆地行走。张萍老师忽然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几个孩子在雨中不慌不忙走着,不时地发出“咯咯”的嬉笑声。只见他们一会儿几个人挤在一把伞下,一会儿又交换着手里的伞,你打我的,我打他的。一个淘气的男孩子,还故意使劲转动伞把,把雨水甩到伙伴的身上,伙伴没有生气和叫喊,用同样的方法还击着他。张教师揣摩着他们的心思,知道他们喜欢下雨,喜欢在雨中嬉戏;张教师观察着他们的动作,那顽皮、那天真,不都能夸张成优美的舞蹈动作吗?
张教师高兴极了!回到家里,她对着镜子,模仿着孩子们的动作,然后一遍一遍地改成舞蹈动作。“这样行吗?”她问自己。然后摇摇头,再改一改。“这样行吗?”她问家里人,听着身边第一观众的反映。
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不知改了多少遍动作,舞蹈《一把雨伞圆溜溜》终于创编好了。不久,它就变成了孩子们表演的精彩节目。听,雷声隆隆,雨声哗哗;看,9个调皮的小姑娘打着伞出现在舞台上……小观众们拍手叫好,他们仿佛看到把自己搬上了舞台;家长老师们热烈鼓掌,称赞这个舞蹈具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刻,张老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张老师深深地懂得自己身上的重担,她知道舞蹈班不光要教舞蹈,还要教思想;舞蹈班的学生不光要有美的舞蹈动作,还要有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她对同学们要求很严格,上课不准无故缺席,有事要讲清原因,事先请假,使学生们都有了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一次,因为下大雨,路上积水太多,公共汽车无法通车。一个女同学为了不缺课,硬是绕了很远的道赶来,虽然迟到了,但张教师了解了情况,还是表扬了她,鼓励大家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