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事谁的造句好
前两讲,批评了他的“写得越短越好”。今天,说说他那“理论”的第二条──“专挑眼前的事写”。怎么个情况呢?请看:
一……就……每天放学,我一到家,就立刻做功课。
一边……一边……晚上,我一边休息一边看电视。
“放学做功课”,“晚上看电视”,选这样的内容写,不费气力,真够省事的。“还行吧,王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他来到办公室。我微笑着,用红笔打了两个对勾。他得意地要走,被我喊住了。
“别急着走,我们看看别从是怎么造句的,好吗?”巧得很,下一本正好是罗月的。她造的两个句子是这样的:
不管是星期几,我一发现值日生黑黑因病没来,就立刻拿起笤帚,代替他完成劳动任务。
上午十点整,教室里小喇叭响了,我们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认真地做眼睛保健操。
“陈阳,你说,像你写的‘做功课’、‘看电视’那些眼前的内容,罗月知道吗?”
“她,当然知道啦。”陈阳小声答着。
“那么,她为什么放着眼前容易想到的事不写,偏要费脑子去想新鲜的镜头呢?”
“哎,王老师,这正是您常讲的‘学语文心里得想著作文’的道理吧?”
我笑了,多可爱的学生,一点就通啊!
(四)
练习造句,陈阳耍小聪明的如数还多着呢。前面我们批评了他的两种做法。周末,他奶奶又招呼我进屋里,打开他的本子高兴地说:“进步啦,真用心写啦!”
我一看,这样两个句子同现在眼前:
果然──曹操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王老师,”奶奶不解地问,“这两个句子,既不特别短,又不是眼前的事,您为什么没给打对勾呢?”
“因为,因为这两句话看着太眼熟了!”我解释着,“这是课文《称象》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原句子。造句么,得‘造’得学会了那个词以后,自己用它‘独立地’写出一句话才行。课文中的句子,当然是对的,好的。你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抄在自己的造句本上,合乎要求吗?”
陈阳和姐姐都点头听着。
让我们再看“罗月造的句子吧:
小博士马亦福经过几周认真准备,刻苦练习难题,这次参加区里华罗庚杯数学竞赛,果然获得第二名。
后院的旧楼要拆了,半年后,校园里必将同现二座四层的新教学楼。
这两个句子,内容与那两篇课文完全不沾边吧?参加教学竞赛,校园起新楼,这样取镜头,是罗月自己用心观察得到的。造句,这样练,对进一步学习作文才有用呢!
“唉,又耍小聪明啦!“陈阳低着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