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六)

儿童资源网

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六)

  200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12)连续使用反问句引起事例。

  【例】

  纣王好色淫乱,暴戾昏庸,惹得民怨沸腾,群起攻之,但凭什么非说妲己是妖精转世、祸国元凶?唐玄宗迷醉沉沦,荒淫误国,似乎只要扯出杨玉环做挡箭牌便能得到几分宽恕,却又何须以“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盟誓来掩盖“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冤魂?吴三桂借口“冲冠一怒为红颜”,用“情圣”的披风遮掩“叛臣贼子”的心肝,但为什么将陈圆圆当作亡国的“祸水”咒骂唾弃?林觉民一纸《与妻书》的诀别成就了千古英名,可想到他那“意映卿卿”凄苦的下半生,谁又能说林觉民的壮烈不是和对妻子的薄幸紧密相连?

  (2005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说“安”——女子与“安”》)

  5。在一篇文章中,如何合理编写和安排课内外事例,使文章详略得当而有文采?

  ①文章可以略写的事例有:

  Ⅰ、课内大家熟悉的事例;Ⅱ、课外人们熟悉的典型事例;Ⅲ、课外常见的生活、学习、劳动或娱乐中出现的现象;Ⅳ、只要三言两语可以说明清楚并且足以证明论点的事例。

  文章应该详写的事例有:

  Ⅰ、新鲜典型的现实事例;Ⅱ、古今名人鲜为人知的典型事例;Ⅲ、三言两语无法说清的且颇有说服力的事例;Ⅳ、为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或增添文采而必须作些铺陈的事例。

  Ⅴ、文中其它的略写事例显得较为单薄,需要以此增添份量的事例。

  【说明】

  Ⅰ、我们提倡适当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略写两三个课内外熟悉的事例,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气势,使文章语言流畅优美,以形式取胜;而且能够多方面表现中心,增强说服力。而不熟悉的课外例子,传递新鲜信息,要写得较详,否则让人不知所云。写时也可以用排偶句多方面强调事情的重要部分或多角度议论突出主题,使文章新颖有趣,有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Ⅱ、写文章详略得当的原则与中国画“宽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布局理论相通。“宽可跑马,密不透风”表现的是中国艺术的详略得当、虚实结合的一种审美原则。这也是我们说话写文章的一种要求。因为略写虚而详写实,略写有如书画的“飞白”——“意到笔不到”。这就留给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使读者积极参与再创作,与作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例】

  为君者逸豫遭祸乱而灭国,为官者逸豫中糖弹而亡身。

  秦国并吞六强,却因骄奢而毁于戍卒,国亡族灭;庄宗消灭三仇,却为享乐而困于伶人,国破身死。

  历史的丧钟时时为骄奢淫逸的君王敲响,历史的丧钟同样为享乐腐败的官员敲响。

  巨贪成克杰,从壮族苦孩子成长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却最终拜倒在广西“大美人”、“交际花”李平的石榴裙下,他最大的一次索贿、受贿竟达三千万元!成克杰曾对辩护律师说,他心中有两个情结:一是党对他“恩重如山”;二是情妇与她“情深似海”,他愿为情妇承担一切责任。

  为了“情深似海”的情妇,他背叛了“恩重如山”的党,纵身跳进淫欲、贪欲燃烧的火海!可悲,可恨!

  (编者下水文章《忧劳与安乐》)

  6。为什么有些高考作文,全文用的例子都是略写,却可以得满分呢?

  常言道,文无定法。任何常用的写作方法都不是惟一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文章的任何方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论点且增强可读性的,因此,能够有力证明中心论点,且富有文采的或闪烁创新意识的写作方法都是好方法。

  【例】面对大海

  2002年高考上海考生

  道家“山水说”便有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博论。而大海则把水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大海,所有的侏儒都成了巨人;面对大海,所有的巨人都成了侏儒。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什么是阔瀚,什么是博爱;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感受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征服;只有面对大海,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人生起伏,什么是潮起潮落……

  一、“泛博爱而近仁”

  当我们面对那宽阔的海,我们感悟她广博的胸怀,她可以包容万吨巨轮,可以海纳万种生物,甚至在那天水一色的海平面上,她包容了天。

  儒家之道提倡“泛博爱而近仁”。提倡人类懂得博爱,要懂得宽容。从前不理解莫里老人那句“相爱或者死亡”【注】,读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才明白了一个对他人的爱是可以用生命作为代价的。有了海的博爱,“北海道面馆”的老板可以为身处逆境的母子多煮一碗阳春面;有了海的包容,才让人感受到父母、老师、朋友的关怀。面对大海,我们要懂得博爱。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海的包容并不掩盖大海的豪放。面对大海,可以看到避风的港湾,亦能领略惊涛骇浪。也许这就是所说的风险和磨难。

  圣地亚哥与海浪搏击了三天三夜,以坚定的口吻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的一生会遇到无数风险,经受许多磨难,但我们要有向大海发难的准备,向巨浪叫板的勇气。只有征服了大海、征服了巨浪,才征服了困难、征服了自己。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观大海潮起潮落”

  由于自然界的力量,大海潮起潮落;由于社会圈的原因,人生潮起潮落。

  面对大海,面对潮汐,我们总有一种平和的心态。百川总归要归入大海,海水的蒸发、降水又会回归百川;秋天总要落叶,但落叶又何曾不是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和?

  面对人生,也应有这种平和。贾谊和苏东坡都遭受当时朝廷的不公正待遇,但两人的心态便有所不同。贾谊被贬后,作了《吊屈原赋》郁闷而死;苏东坡受了“乌台诗”案后,仍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面对人生的起伏,应该有子瞻的豁达,有观大海潮起潮落的潇洒。

  面对大海,我读懂了要宽容、要博爱;面对大海,我读懂了要奋斗、要拼搏;面对大海,我读懂了以一颗平和心去看待人生……只有如此,心胸便不再狭窄,大海便没有了疆界。

  (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卷)

  【编者注】

  莫里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学心理教授,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人世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学生,美国着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的内容是这位社会学教授对人生宝贵的思考,课程总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