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八杯水
每天八杯水这一“健康秘诀”源自西方,曾一度广泛流行于执业医生以及卫生机构中。美国著名学者芭芭拉·罗尔斯在1982年写了《饥渴》一书,书中估算,居住在亚热带地区的人如果不剧烈运动,每天需要饮水约1900毫升,也就是8杯8盎司(1盎司=29.57毫升)的水。后来,八杯水疗法逐渐成了简单易行的“科学”准则。
八杯水的推崇者认为,每天饮用八杯水具有保持健康、美容、减肥等效果,并宣称缺水会导致亚健康或者一些器官的损害。这些主张都是针对科学概念的想当然,属于有意或无意的误导。
事实上,人体对水有着天生的精细的调节,人如果缺水,就会口渴,口渴的后果就是去饮水以改善身体的水状态,恢复到水平衡,能让身体执行正常的功能。
如果你忍渴工作,你就处于所谓的脱水状态,脱水状态会使精神与运动机能下降。脱水状态需要达到2%以上,也就是说,体重为60千克的人需要失水达到1.2升以上才会有健康障碍。即使出现了此类健康障碍,也与八杯水推崇者主张的不同,这些机能下降多是一过性的,在恢复水平衡后没有后遗症。
喝汤
中国有句老话:“吃肉不如喝汤。”为什么呢?因为“营养在汤里”。喝汤的推崇者认为,汤不仅仅可以提供营养,如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钙、磷、铁、锌等无机盐,还能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如鸡汤抗感冒、骨头汤抗衰老、鱼汤治哮喘、海带汤御寒,甚至还有人想到蔬菜汤可以拿来对抗大气污染。
事实上,“营养在汤里”“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全是科学上的想当然或者传统文化习惯所化生的迷信。
从营养价值上看,汤菜的部分营养会残留在汤汁里,某些水溶性维生素可能会大部分地溶入汤汁中。但是,就整体营养价值而言,汤汁中的营养仍然是微小的,有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各地风俗不同,这汤有咸有淡,有油水足的,也有清寡的。清汤形同饮水,而浓汤则有很大的健康风险,其中高含量的脂性成分可能让人摄入热量过高,产生肥胖,而咸汤让人摄入盐分过高,有增加血压的风险。
饭前喝汤是不可能起到减肥效果的,如果汤中油脂过高,的确会延迟人们的胃排空,更快地产生饱足感,但对于减少食物摄入的贡献,可能会完全被汤中的高热量脂肪中和;如果是清汤,则会加速胃的排空,一顿饭未完,汤早就到肠道中去了,丝毫不会有减少食量的效果。
补血
中国人对补血的热爱主要源于中医传统文化中补血这一概念。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血是什么不言自明,因此,他们没有定义概念的习惯。这导致了后来人们把“血”这一概念虚化。
现代医学有输血补血的治疗方式,这为补血推崇者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的医生往往迷信输血,一旦患者有贫血的症状,就轻易给患者输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输血并发症。
除了输血补血外,中国人的补血方法千奇百怪,不少流行方法的根本逻辑是根据血液的颜色而来的,比如乌鸡、阿胶、红枣、桑葚、枸杞之类,都脱离不了这种套路。这些补血食品,跟平常饮食中的米饭、蔬菜、水果于补血而言,并不占优势。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根基,血多(血稠,一般指红细胞)的坏处远远大于血少。虽然我们更多听到是贫血症,但多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也一样不容忽视,堵肺就咯血,堵脑就中风,堵心就心绞痛,都对患者存在巨大风险。血,除非真有必要,否则还是不要补的好。
科学的保健没有奥秘,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最佳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