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东方爱婴”的活动课。
教室里,木木说什么也不脱鞋,不跟小朋友们一起踩小苹果“走线”。
没办法,母亲只好抱着他旁听。
轮到“唱名字”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全都扭着脸儿,冲着木木拍手表示欢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干脆也扭着脸儿、闭着眼儿,假装没听见。这下可把大伙儿逗坏了……
从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没有必要强迫他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再比如,在外头遇见邻居或熟人,如果宝宝们不愿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我看到,每当让他们说“再见”或“byebye”时,他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这就说明孩子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在礼貌的称谓或者场合上有所选择,而我们大人难道不应该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吗?
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讲道:“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当然,我对禾禾、木木的情绪发展和社交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吃着相同的饭菜,穿着相同的衣服,过着相同规律的生活,甚至于接受着同样的外来刺激,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习惯。
我很担忧。我怕禾禾、木木早就成为一体,或者形成一种固定的交往模式,反过来会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往能力。事实上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邻家小男孩主动跑来找禾禾、木木玩。可他们玩得正起劲儿哪,似乎没有发现那个小孩子的热情。结果,那个小男孩挺没意思地跑了……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挺大。我不知该如何把握这个度,一方面要考虑到特定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必须意识到双胞胎成长中的特殊之处。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性格的发展与他的人际交往是同等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和小伙伴的友谊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在两三岁左右,基本上是“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一起玩或是离得较近的孩子当成“最好朋友”;而交往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或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为了鼓励禾禾、木木与外界交往,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一有空就带出去串门、做客,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一些活动。
(五)
从婴儿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对禾禾、木木进行过“注意力训练”。比如,把非常鲜艳的彩球或玩具放在眼前;左右摇摆响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来;根据视线左右上下移动玩具,观察宝宝们的眼睛是否在追逐;手里拿着一本彩色布书突然出现,再把布书往下移动,看一看视力的定向如何等。
再比如,说话、说话、再说话。小婴儿们非常喜欢听妈妈说话,也很容易集中起注意力来。心理学家们指出,语言的培养对促进早期智能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同时,集中注意力,培养专注性,对于改变幼儿普遍散漫的性格也大有裨益。
还有,及至月龄稍大些了,我就逐步延长其看书和看电视的时间,由每次五分钟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再如,提醒禾禾、木木“注意”和“回忆”某些生活细节;以及“反复”看同一张光盘,“重复”讲述某个故事情节等;到外面的时候告诉“方向”,提醒他们注意“路标”之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三岁前儿童的记忆之所以不能永久地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为大脑皮质细胞的反应性高,较容易识记观察对象的全部细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脑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成熟,所识记的材料虽然促使了大脑的发育,但后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以致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三岁前儿童回忆更早发生的事情时比较困难。
经过训练和强化,禾禾、木木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非常好。有几次甚至回忆起了几件婴儿期的事情,诸如“我小时侯还没长牙的时候……”等,令我大为惊讶不说,有时看着这两个活蹦乱跳的小人儿,竟至怀疑是不是先前从自己肚子里腾空而出的。
稍大些了,我就经常跟禾禾、木木玩“听口令取物品”、“找镜子”、“红绿灯”等游戏,跟他们一起看书、讲故事、听音乐、看光碟,进一步培养稳定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我还买了大把大把的蜡笔和油画棒,尽早让禾禾、木木接触到笔、墨、纸、砚等。我始终认为,儿童喜欢美、追求美,是因为他们身边存在着美好的事物;否则的话,岂不是缘木求鱼吗?左右手并用,培养美感和空间感。
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中,禾禾从6个多月起就能准确区别各种颜色,木木则对形状的区别毫无差错。他们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审美能力,很不简单的。
一次去北京出差,我还从“宜家家居”购买了两张小桌,一红一黄,色彩对比鲜明。儿子们小的时候可以当游戏桌,大了还可以当成学习桌。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看书、游戏、吃饭,并且聆听到轻松优雅的音乐了。
我还把儿童图书分门别类地放在窗台上,让禾禾、木木能够自行存放拿取,培养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每当禾禾、木木外出时,保姆也抓紧时间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把玩具摆放得很有秩序,以便小宝宝们随时随地把这些“内化”了。
还有,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说过:“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和优良的能力。”针对这个论断,老公专门买了“鼓槌”、“小号”、“笛子”、“二胡”、“扬琴”、“琵琶”等CD;我则买了“迪士尼”的小喇叭、萨克斯、口琴,还有吉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