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要”与“不要”
⑥恐惧心理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因此,父母不要吓唬宝宝。例如,宝宝不好好睡觉,父母要静静地陪在宝宝身边,或轻声地给宝宝讲故事哄他入睡,而不要说:“你要再不好好睡觉,就让别人把你抓走!”又如,宝宝不听话时,要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纠正他的错误,不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到大街上去!”经常恐吓宝宝,宝宝会产生恐惧心理,容易变得胆小、怯懦、退缩、孤僻。
⑦游戏可以益智,可以发展宝宝的思维。父母要培养宝宝对游戏的兴趣,以与宝宝平等的态度参与宝宝的游戏,并把宝宝放在主角的位置上。如果宝宝有困难需要启发、诱导或示范时,父母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宝宝搭积木遇到困难了,父母可以说:“宝宝,认真开动脑筋,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搭好的。”而不要说:“你应该把这块积木放在这儿,把那块积木放在那儿?”这样,宝宝就很难享受到自己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时间久了宝宝就会失去对游戏的兴趣。
⑧宝宝对父母的信任,是他们可以和父母和睦相处的基础。因此,父母要注意取信于宝宝,不要因为他们还小,就经常对他们说假话,假话说多了,宝宝就会再也不相信父母的任何话了,后果无异于“狼来了”。虽然宝宝很小,但父母对他们也要信守谣言,说真话。
⑨宝宝认识事物往往是先入为主,所以,父母在回答宝宝提的问题时,一要准确,二要实事求是。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弄明白了再告诉你好吗?”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乱说一气。这样让宝宝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宝宝是一种误导,会在宝宝脑子里形成错误的概念。
⑩宝宝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父母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应尽量保持一致。当父母教育宝宝时,父母不要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把宝宝给弄哭了,爸爸(妈妈)替你打妈妈(爸爸)。”这样的话,宝宝会无所适从,还会在受到一方惩罚时,去找另一方寻求庇护,长此下去,不会令宝宝改正错误。
(11)不要故意轻视、贬低宝宝能力
故意轻视、贬低宝宝的能力,也是“精神惩罚”的一种表现。有的父母为防止宝宝产生骄傲情绪,经常贬低宝宝的进步,盲目地拿别的宝宝的长处和自己宝宝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使宝宝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小就萌生自卑意识。而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过挫折的人,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也难以适应社会,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在宝宝建立起初步的自尊心,爸爸妈妈要像珍视和保护一件精美的玻璃器皿一样,珍视和爱护宝宝的自尊心,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带来伤害,要让宝宝的心灵永远沐浴在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心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珍爱宝宝的自尊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父母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宝宝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②当宝宝做错事时,不要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宝宝的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宝宝找原因。
③在教育宝宝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账”抖出来,唠叨个不停,使宝宝灰心丧气,以致自暴自弃。
④对宝宝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过分严格的背景下长大的宝宝,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宝宝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宝宝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宝宝克服缺点。
⑤当宝宝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