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儿童资源网

[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青少年的思维
  在研究中,青少年和成年人被问及他们将如何对这些特定的情景做出反应,并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成像记录。
  结果发现,尽管青少年和成年人对同样的问题都做出了相近的反应,但是他们的大脑活跃性却完全不同,成年人的大脑额页中部皮质比青少年更加的活跃。青少年在同通过上一行为预测将来行为相关的颞上回回间沟活跃性却要更高一些。成年人却总是能够更快的计算出他们的行为将会如何的影响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周围的一些人。
  “我们总是通过类似于: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简单的问题来判断青少年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Blakemore说:”另一方面,成年人却问:”我应该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带给我身边的人什么样的感受?”
  敏感性的发展
  孩子从5岁左右起就开始考虑其它人的感受,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个能力的发展要远远超过这个年龄。
  同时,敏感性除了同大脑相关区域的发展结果有关外,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经验也伴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原因是什么,可以很清楚的是,青少年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同荷尔蒙技术的变化相关,同时也和神经中枢的变化相关。”Blakemore说:”这些变化并不是在0-18岁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稳定的变化的,他们像喷泉一般突然袭来,青春期是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发展阶段。
  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做完给你买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这一招容易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在“工作”。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比如学弹一首曲子,画完一副图画,把积木搭完等等,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给你买个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
  这一招常常见效。但孩子学习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并没有自发自愿地去做,然后家长只好再次扛起“许诺的大旗”。久而久之,甚至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在“工作”。
  因许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行为常常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行为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如果需要让它维持和发展下去,只有新的,更高级的许愿才行,否则孩子的积极性或兴趣就会立即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了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 “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孩子在幼儿园为什么对老师的话那么重视。如果哪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今天吃饭很快!”或者“圈圈画得很圆!”他也会兴奋很久,回到家忙不迭告诉爸妈,然后第二天就可能早早盼着去幼儿园。这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这样表扬他,说明他很能干, 做得好,其他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