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正确的包扎伤口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解、同感、真诚、爱等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有温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
心理学里有个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做无意义的音节记忆训练,其中一组孩子老是得到表扬,另一组孩子老是得到批评。结果在做新的记忆实验时,老挨批评的那组效果非常差。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受批评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以为自己根本就记不住。
在很多家庭中,常常充斥着批评孩子的声音,家长抱怨孩子,同一件事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老是重复犯错。他们不知道,记忆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愉悦、快乐、兴奋、自信、有兴趣的情况下,而不是在被骂得一点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心理学中还有个实验:房间里有4扇门,3个是锁着的,一个是能开的,让被试者尽快找到能打开的门出去。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关键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了一些条件:当被试者进入房间以后,实验者会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呵斥等方式吓唬他们。结果被试者被吓得到处乱跑,不断重复去试已经试过的门……在慌乱的环境下居然迟迟找不到能出去的门。
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被父母呵斥得懵头懵脑的现象?如果是这样,孩子还能够学明白吗?
下面也是我的一个参加完培训的学员与孩子在放学路上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飞机,被数学老师撕了。
妈妈:那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儿子:嗯。
妈妈:等回家再跟妈妈好好说说,好吗?(这时路上遇到孩子的两个女同学,抢着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阿姨,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把他的书包给扔了,还说告诉你妈妈,别上学了。他都哭了。”)
儿子:我哭得不太厉害。(儿子玩了一会儿,和妈妈回家了。)
妈妈:(把儿子搂在怀里)你现在心里还是很难受吗?
儿子:好一点了,可还是不高兴,飞机飞不高了,我高兴不起来。(拿出破损的飞机,飞了一下没飞起来,放在一边了。)
妈妈:那飞机到底是怎么坏的,和妈妈说说好吗?
儿子:科学课做了一个飞机,老是飞得不好,我就一直想哪里出了问题,还拿着飞机看。数学老师问问题,我答错了,老师就生气地把飞机撕成两半。
妈妈:那后来呢?
儿子:后来上语文课,我还是忍不住拿出飞机,语文老师特别生气,就把我的书包扔到地上了。
妈妈:接着你怎么样呢?
儿子:我哭了,我都想自杀了。(眼里又有了泪,但没有流出来。)
妈妈:这么难过呀?(很轻的声音)
儿子:想砸坏她的黑板,砸坏她的东西。
妈妈:那天天有没有错呢?(天天是孩子的小名)
儿子:(停顿一会儿)有,不听老师讲课,老是想着飞机的事情。
妈妈:爱动脑筋是大优点,可上课不专心也不好啊。
儿子:(小声)是。
妈妈:我有个小建议,从明天开始,天天上课注意听讲,如果做到了,回家告诉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小印章,你看好不好?
儿子:那我可以撒谎啊,我说我做得好,可你一问老师,就会知道我做得不好。
妈妈:哈哈——原来你想撒谎啊!
儿子:不想,不想,嘻嘻。
妈妈:妈妈相信你,你告诉我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这位妈妈马上想到的就是: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结果母子俩的谈话在欢笑中结束了。这位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