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那么在伤口包扎完后,家长是不是就没事了呢?不是的!还有进一步的梳理工作,帮助孩子理清受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等等。
在一些令人不安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时,你有没有心慌意乱过?是不是手足无措?这些就是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的感受。这时如果家长急于去解决问题,追问、斥责、命令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更加烦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去做。如果家长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把伤口包扎好,再一步步帮孩子把问题梳理清楚,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梳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提出开放式问题获得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症结,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孩子思考,使他自身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积极正确的问话启发孩子,也可以用脑力激荡法让大家一起找。
要做到成功梳理,前提是家长要理清自己的思绪,也就是先自我梳理。这时,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事情看起来像团乱麻,也总有头绪,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觉,容易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促使其恶化。
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即使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的结果。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你的观点,他们有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或颇具创意的建议,有可能对你的方法有所补充,甚至比你更高明。对此,家长应以开放的心态及时接受,加以肯定。梳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创造力、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使孩子从中学会梳理问题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今天你和家人一起晚餐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晚餐也逐渐变得“奢侈”起来。人类学家福克斯说,当做饭被看成重复单调的工作时,家庭晚餐宝贵的一方面就丢失了。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每天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做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这绝对占据中心位置。因为一个人每天总是要吃3顿饭。”
美国最近的统计数据很明白地告诉人们:和家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上吃饭的孩子会更加健康和快乐,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更加出色。不过很多家庭还不能正确地对待家庭晚餐。
尽管如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个传统正在美国慢慢复兴。
家庭晚餐是“疫苗”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个家庭晚餐的场景:妈妈穿着围裙,戴着珍珠首饰,爸爸身穿毛线衫,系着领带。餐巾用亚麻布做成,孩子们也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厨房里升起煮豆子的蒸气,甚至家里的宠物都好像在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在这里,一家人交流心得、表示期望、原谅对方和重振士气。
家庭晚餐在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因此当专家们说起家庭晚餐的价值时,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把反对的意见考虑在内。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并不意味着他们吃得正确:美国的一家比萨饼外卖店平均每天要卖掉一百万份比萨。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孩子们可能会互相斗嘴、坐立不安和坐着发呆,父母要为收拾饭后的残局而烦恼。那些最有意义的谈话经常是在其他时间发生的:在汽车里,在傍晚回家的路上,或者其它光线比较暗,而且不用面对面的时候。
尽管如此,家庭晚餐还是能带给一家人一些东西———它不一定是那种丰盛的节日大餐,也并非一年难得几次,而是经常性的那种。这样的家庭晚餐也许很快就能吃完,也许吃饭时的谈话让人丧气,也许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更想去吃饭的地方。可是在这样的晚上,家庭成员都有合适的心情。你会和家人一起讨论一个主意或者观点,在这期间没有人会是愚蠢的、害羞的或者感觉蒙羞。如果一个家庭有这个习惯,你就有可能从中获得一线力量。有社会学家声称,这种家庭成员共同行为的效果好比疫苗,它能保护孩子远离各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