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亲子教育系列好文
一顿饭可以教化孩子
事实上,一些研究未成年人成长的专家对家庭晚餐的价值也来越重视。因为正是在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每天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一起进餐的频率越高,家中孩子抽烟、酗酒、吸毒、抑郁、进食紊乱和自杀的可能性越小。
此外,孩子们更有可能在学校认真学习,推迟第一次性行为,不厌食蔬菜而且知道怎样在餐桌上表现得体。“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可以把食物用管子灌进孩子们的嘴里,”美国新泽西Rutgers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说。他解释说,家庭晚餐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顿饭让孩子接受教育,教他们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成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国家毒瘾和药物滥用研究中心(CASA)去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家庭饮食类型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几乎10年间的数据。研究者们有了实质性发现,家庭晚餐经过练习渐入佳境;家庭成员一起进餐的次数越少,家庭晚餐越是糟糕,食物对健康的贡献越小,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也更枯燥。
调查发现,每星期和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少于或等于3次的人中,有45%承认会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37%的人是这样);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吃饭的时候不会怎么说话。那些不经常和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也会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说,家庭成员在一起吃饭时,他们间的气氛非常紧张;他们也不大会说,父母会为他们而骄傲。
孩子长大后仍旧重晚餐
除了给孩子一个更加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结构,家庭晚餐还能够传递家庭内部的观点。在这个时候,一个家庭建立起自己的认同感和文化。家族的故事从一代传给下一代,最终家庭的价值观念也会被用来审视外面的世界。除此之外,年幼的儿童学会父母的词汇,还能知道怎么样进行交谈。他们听到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倾听他人的担忧,尊重别人的口味。多尔蒂说:“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
当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大了,要么太忙,要么再也不肯像7岁的时候那样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研究者们找到与此相反的情况。CASA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希望能更经常和家人吃饭,虽然他们每周只有3次或不到3次这样做。父母有时候甚至有点太希望被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女儿拒绝。美国作家米瑞安· 温斯坦说:“我们说服自己,未成年人明显不喜欢他们的父母,他们只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但是我们太过极端,好像子女不需要自己的家庭一样。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她责备一些父母,因为他们把家庭晚餐的减少怪罪于未成年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共谋者。她还说,父母也许贬低了自己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孩子送去参加课外活动要比在餐桌边花一小时和孩子聊天更值。
现代家庭晚餐成“奢侈”
孩子们的年龄越大,他们需要家庭晚餐的时候就越多,但是实际情况让他们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在CASA的研究中,12岁的孩子中的大多数说,他们每周能保证和妈妈或爸爸一起吃7顿晚餐,可是17岁的孩子中,只有四分之一能做到这样。研究者们还考虑了教育的因素。教育程度最低的父母,他们家一起吃饭的时间最多;高中文化程度的父母比拥有大学学位的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吃饭。
从孩子一方面来看,和父母一起吃饭次数最多的孩子和那些每周只和父母吃2次或不足2次晚饭的孩子比,报告自己在学校得到好成绩的可能性要高出4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晚餐也逐渐变得“奢侈”起来。人类学家福克斯就说,当做饭被看成重复单调的工作时,家庭晚餐宝贵的一方面就丢失了。“做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他说,“这绝对占据中心位置。因为一个人每天总是要吃3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