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38. 与父母通力合作的小孩,都具有为自己订出期望和目标的惊人能力,而且创意十足。
39. 如果没有学会欣赏子女天生气质的差异,或许会对他们抱持过多期望,导致冲突更频繁。
40. 我们必须把自己对小孩抱持的梦想,以及小孩做为独立个体的事实分开看待。
41. 家长对子女的最初梦想,将会影响对待子女的方式,以及协助他们培养挫折忍受力的能力。
42. 给子女贴上类型标签,不如接纳他们的天生气质。
43. 如果家长的期望与小孩的行为不符合,必须先改变的是家长。
44. 接纳不等于让小孩为所欲为,反而当小孩感觉被接纳时,更容易听从家长的要求与限制。
45. 我们必须拿捏得当,随时准备协助子女,但切忌事事代劳。
46. 事先准许小孩不同意是一种策略,它通常会降低小孩的辩解,让小孩接受新观念。
47. 一开始是本能,加上锲而舍,就可导致卓越、成功。
48. 如果我们认为小孩的成就一点也不重要,或不是我们重视的项目,他们会特别敏感。
49. 当家长希望小孩改变的行为改不过来时,可能已经赔上小孩的特长。
50. 成功还得与小孩本身的兴趣相关,他必须自认成功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行。
51. 如果希望小孩成绩更好,我们应该协助他们满意自己的成绩。
52. 我们经常把焦点放在小孩的错误和弱点,忽略长处。小孩需要父母及师长花时间协助他们培养特长。
53. 小孩可能会以各种理由贬低自己的成就,部分是基于天生气质和经验。
54. 家长响应子女犯错的方式最好具有教育意义,而不是羞辱意味。
55. 逆境可以带来成长,困局是另一种挑战,不必逃避。
56. 具备挫折忍受力的小孩较能坚持到底,也比较具有认知客观局面所需的洞察力和勇气。
57. 父母应协助增强小孩对「错误不但可以得到宽容,而且也在预料之中」的信念。
58. 幽默,会将错误的负面力量降到最低。
59. 如果盛怒让我们产生偏见,认为小孩没有能力学习,他们就会误以为错误就是能力不足。
60. 摆脱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小孩的成就必定更高。
61. 无条件的爱,始终是父母协助小孩学习面对错误和主观失败的基本原则。
62. 家长在小孩犯错时的反应,和示范如何正确面对错误一样重要。
63. 培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小孩有机会帮助别人。
64. 千万不要低估小孩自觉正在制造积极改变时所蕴藏的力量。
65. 小孩不愿意上学,有时是为了逃避一种必定失败的局面所采取的对策。
66. 如果家长不在由主观期待或「迷思」主导其行为,小孩的责任感就会提高。
67. 主动关心他人的小孩,会对生命产生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68. 小孩感受到自己有决定权,就较不会与父母陷入权力冲突。
69. 让小孩拥有喘息空间,他们会乐于接受忠告。
70. 为小孩提供选择和决定机会时,家长必须确定,提供的一切选择他们自己也可以接受。
71. 如果父母为小孩留些转圜空间,他们一定更乐于妥协。
72. 询问小孩希望如何被提醒,有助于避免让他们解读成双亲唠叨。
73. 如果事先考虑到可能的阻碍,并认知解决办法不只一种时,家庭成员将怀抱希望与毅力。
74. 如果父母对管教角色的理解相去千里,许多问题就会出现。父母同心协力,受益者一定是小孩。
75. 家长必须区分严厉武断的处罚,与实际且公平的罚则。教导小孩自制,必须抱持实际的期待。
76. 父母必须和小孩共同讨论现有的管教问题,同时让他们参与思考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