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3)
许多同学在拿回作业本后,通常只是看看老师有没有判“优”,甚至看都不看就收起来了,所以即使看见了红叉也视若无睹。
也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考试中遇到了平时做过的题目,但却不会做了;平时做错过的题目,考试的时候又做错了。
一次考试回来后,家长经常会迫不及待地问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好则喜而夸,差则恼带骂。可对于丢了多少分、都丢了什么分、为什么丢了这些分这些重要的问题却不怎么特别关心。
为什么很多人不仅不能避免不该犯的错误,而且还使错误的比率提高!小的时候能考双百,大的时候却越来越低,是功课难了吗?当然不是!
我接触过的许多学生对错题缺乏耐心,作业练习中出现了老师的红叉,看到后感觉很不顺眼,所以通常不想也不再多看一眼。有时对孩子作业比较关心的家长会问道:“怎么错了?”孩子通常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不小心!”就这样把一个错误的问题“大化小,小化了”地放过了。如此这样轻易把错误放过,其实就是放虎归山,后患自然无穷啊。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讲到的那种现象了吧!为什么平常做错的题目,在考试中又出现了,但还是没做出来,或者还是做不对。你不把错误当回事,错误也不把你当回事!
当然现在许多学校里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不把考试卷子发给学生,即使发了,也很快收回,这样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不能很好分析卷子中的错误,也就不好把握自己这段时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状况,这对于课业的掌握势必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为很多同学和家长大脑里的意识是这样的:错误是不好的,但错误是难免的,发生了也是应该的。似乎认为只有无知才算是真正的错误。这样对错误的几分默许、几多轻视和忽视,就是对“错误”认识的最大错误!
错误人人都会有,但就是由于对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所以人和人的结果也不一样。
从一次旅游说起
有一年的暑假,我带着八位学生(都是初中生,初一、初二、初三都有)自费去北京旅游,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本人的想法,我们没有通过旅行社的安排,所以旅行路线、旅游地点等都是我们自己组织安排,主要目的是玩,但我个人却很强调和讲究玩的方式和内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讲的这个案例,我想详细和大家讲讲我们的旅游安排。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集体意识等,我对学生都有同样的要求,内容是这样:①出去后每日写一封信给家里,每日背一首宋词,每日写一篇日记,每日做好第二天的游玩计划,无论多晚,没有完成者不能睡觉。②不许自行离队,每人自带水壶,如果喝完了也不许买饮料。③只许乘坐公共汽车,不许打车。行程安排:参观天安门、若干公园、中国科技馆、大学等地,并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该会议是由我的朋友主持,我们旁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术会议的气氛)。
我们开始选择在清华大学附近的招待所住下,其中为了选择多少价位的住宿,孩子们自然讨论了许久,最后住下后,我们去校园里参观游玩。
在清华我们参观了力学系实验室的一个运动模型陈列馆,同学们看完后很开心也很开眼界,突然发现身边有许多看起来很复杂很难理解的庞然大物,其运动的基本原理不过如此,纷纷感叹到自己平时不是太不留意就是太自卑。这里的活动我想有助于消除同学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和陌生感。这个项目结束后我对同学们讲:“大家都知道清华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学府,这里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我希望你们以后也都能来这里深造,但怎么能考到这里,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到这里,大家不妨和这里的学子取取经,向人家学习学习。所以我要求你们随便向四处走走,遇到你认为合适的人,先问问他是不是学生,如果是就问有时间吗?然后说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人家,看看人家是如何考来的,你们看看有什么经验值得采纳。”然后又对孩子们吩咐了一定要注意礼貌等细节便四散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