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叱责孩子吗?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绩较差的课程,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术或语文考试不及格,感到沮丧和悲观时,父母能热情地鼓励他:“不要泄气,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就一定能学好,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广孩子可能会心情开朗,一心去克服算术或语文学习中的困难,走出低谷。
与此迈然不同的是另一些家长。他们面对形势的变化,茫然失措。孩子沮丧、悔恨、悲观;父母埋怨孩子过去不读书。眼看同学在前面跑的远了,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后来也会几次参加考试,但次次落选。
这些事例有力说明,在孩子对学习认识不足、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或者受到挫折与失败时,父母应该按捺住自
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而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过去的努力或成绩,鼓励他。帮助他克服弱点,战胜困难。不要泼冷水,专门数落孩子的缺点或过失。帮助孩子从沮丧。悲观中走出来。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也会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
●糖果与鼓励
孩子们都喜欢吃糖果,于是有的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功课,努力学习,常用糖果来引诱和激励他们。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过他用糖果训练儿子跑步和跳高的趣事。那当然是一切比较贫乏的70年代初期。教师工资不高,因而进口糖果在一般人家也都成了奢侈品。
每天清早,他领着儿子跑步,然后训练他跳高。每跳过一次跳竿,他就赏给儿子一粒糖。经过这样的特殊训练,他儿子在高中毕业时,终于顺利地考人了师范学院的体育系。这件事今天听来虽然有些滑稽可笑,却说明了糖果的一定的刺激作用。
平日一般父母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得到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支钢笔”,或者别的什么孩子希奇的东西。于是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所希奇的东西,认真做功课,拼命争取一百分。
这种鼓励的方法与前面讲的赏一粒糖实质相同。它们有时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虽然认真学习,在一段时间里提高了成绩,考了一百分;但是孩子们并不看重功课,看重学到的知识,为学到了知识而高兴,而是一心想着的是奖品。奖品一旦得到了,也就不再读书了。同时,由于他们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或者说父母并没有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因而孩子也不能真正养成读书的兴趣。此外,由于父母要求的是分数——一百分。有的孩子用了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只得了九十分或九十几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一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也应该可以为这样的成绩而高兴了——但是由于它与父母的要求还相差几分,因而仍然得不到父母许诺的奖品。于是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闷闷不乐。这是一种完全不应该的偏差心理。孩子本应以念好书学好知识为追求的对象,这样却变成了孩子为获得奖品而上学、读书。
同时,由于孩子急切地想获得父母允诺的奖品——他们早就渴望获得的东西。因而一旦他们也努力了,而分数仍达不到父母定的指标,他们就会怨恨老师,而且会促使他们在考试中弄虚作假,涂改成绩单。
目前一些富有的家长,他们动辄以大量的钞票来作为奖赏,后果只会更糟,对孩子们的心灵毒害更大。这些父母在看了儿女成绩不够理想后,为了鼓励孩子学好功课,想给儿女一个强刺激,于是大口许诺:“只要你能考一百分或九十分,妈就给你钱”。这种把分数与钞票直接挂钩,在短期内也许可能得到一点强刺激的作用,鼓励孩子进行一次最后的冲刺;但很容易使孩子忘却学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有用的知识。而且孩子拿多了钱也不好,容易走上邪路。孩子一旦养成了大把花钱的习惯,而成绩又一时不理想,分数上不去,得不到那笔奖金,孩子可能就会去偷钱!因为学习成绩——有时不是一两次冲刺就可以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