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6~20)
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议三: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坐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建议四: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
第17种习惯抵抗挫折(3)
“调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8岁的桐桐在数学比赛中失败了,妈妈是这样“调整”桐桐的心态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里很难受,但是,你的其他课程考得非常不错呀。”
“挑战”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例如,妈妈继续安慰桐桐:“一次考试不好,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人,我知道不管在什么考试中,你都试图考得更好,妈妈相信你在下次的数学考试中就能考好的。”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妈妈对桐桐说:“你觉得考得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但是,妈妈一直是以你为荣的。不管你考得怎样,只要你认真去考了,妈妈都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桐桐明显地感觉好多了。事实上,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建议五: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做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例如,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