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6~20)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6~20)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做自我调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留有一段题词警策人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消极逃避可能毁了一个人的生活,也许会使这个人的精神崩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即使贵为一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龄期的孩子而言,挫折感的来源就与幼儿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例如希望能考个100分,结果只考了80分,这时候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则是生气、沮丧、觉得丢脸等情绪反应。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无可避免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呢?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许多父母都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第17种习惯抵抗挫折(2)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中国的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母亲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闯世界;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生活。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