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二部分聪明妈妈一定要及时扭转的那些坏习惯磨蹭、拖拉→做事更讲究效率(1)
磨蹭、拖拉→做事更讲究效率(1)
2008年04月30日15:06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法国教育家卢梭
引语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作为妈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很多坏毛病,如懒惰、不讲卫生、做事磨蹭拖拉……我们该怎样做呢?
妈妈们大可不必因孩子们的这些坏毛病而不知所措,孩子还小,受到某些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的侵害,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妈妈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对付这些坏毛病,它们很容易就会被消灭掉。
但是,妈妈们也不可用“树大自然直”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坏毛病。有研究表明,几岁到十几岁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妈妈不及时纠正,等孩子长大了,不良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再想改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因此,当孩子的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妈妈就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这并不是道德驱使,而只是孩子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妈妈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妈妈一定要注意抓住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