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方法三:表扬孩子善良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妈妈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孩子的妈妈听说孩子在学校做了好事,主动照顾一个生病的同学,便给孩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在饭桌上很郑重地表扬了孩子。
饭后,孩子的爸爸问孩子的妈妈:“这么点小事,有必要搞得这样隆重吗?”孩子的妈妈很严肃地说:“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不是一件小事,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大人们对他这种善良的举动很赏识,那他以后就会经常做善良的事。慢慢地,善良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
孩子的爸爸听后,情不自禁地向孩子的妈妈伸出了大拇指。
妈妈们,赏识孩子善良的举动吧,这样,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四部分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引语
引语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引语
作为母亲,我们一定都想知道,孩子在哪个阶段,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下面以数学为例,分段列举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能力。
1~3岁,孩子已经有了简单的数字概念,能够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3~6岁,孩子能够识别数字和认识拼音字母了。
6~7岁,孩子开始会做简单加减法,能够分清单数和双数,并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7~8岁,孩子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熟练运用乘法表;能使用常见的度量衡,并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9岁,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并会做3位数的加、减、乘、除法。
9~10岁,能借助工具,运算很大的数字,开始学习小数和分数。
10~11岁,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
11~13岁,能对小数进行各种运算;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及相互关系。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除了让孩子识字、做算术题、学英语之外,妈妈们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能力,如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小小创造天才,等等。
那么,妈妈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本章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您做出详细的解答。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四部分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1)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1)
学习是每个适龄孩子必做的事情。但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9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让人心烦和不快乐的事,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放假休息,或者是上电脑课、上体育课。面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件不快乐的事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厌恶学习,主要是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学习被孩子视为痛苦?其原因在于父母把学习和考试扣上必然的关系,每天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就会觉得学习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逼着孩子学习,就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比较烦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总想出去玩,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时,孩子的人虽在家里,可是心思却早已脱离所学习的内容,不知飞向何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