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2岁剑桥博士的家庭教育

儿童资源网

一个22岁剑桥博士的家庭教育


  二、享受以书为伴的快乐
  书刊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一个爱上读书的孩子,一定会终生受益。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还在夏杨很小的时候,杨文就为他订阅了很多杂志,且陪伴他共同阅读。
  从小耳濡目染,夏杨爱上了读书。于是,杨文就根据他的兴趣,不断地为他提供读物,且不断地更新内容,让他感受与书为伴的幸福。书成了他的最好朋友,看书甚至成了他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必需。
  当年,尚不会文字笔划的夏杨,年仅6岁,还未入学,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更不用说小儿故事书。进入小学,不但感到学习语文轻松自如,而且跳了一级,成绩依然非常优秀。
  夏杨上小学的时候,看着做大学老师的爸爸在编书,也来了兴致,说要编书,且当主编。杨文大加赞赏,而且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资料。于是,作为“主编”的夏杨就编了一本本的连环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所编之书由画变文,就又有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的文字之“书”。
  夏杨在高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价值剩余发生了兴趣。于是,从图书馆里借来《资本论》,一页一页地“啃”起来。没想到,后来他在《时事》杂志撰文就剩余价值发表评论,令一些专业人士惊叹他的理解力。夏杨大学毕业成功竞聘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职位,或许与他当年学习《资本论》有一定的关系。
  三、走出去见世面和放飞心灵
  当今多数学生行走于“两点一线”之间,并无去世面的机会;可杨文夫妇二人,则为夏杨见多识广提供了契机。
  1992,杨文从英国留学回来,被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吸引,就跟丈夫商量,带上夏杨一同前往。时值期末,孩子即将参加考试。这种有悖常规的行为,被孩子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一番。可杨文认为,让孩子见识一下特区,开阔的不只是视野,还有观念与意识,这比考试高几分价值要大得多。
  当年,杨文带着孩子转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春的田野,夏的海洋,秋的山峦,冬的高原,杨文和先生都带着孩子去体验。自然的广博,还有亲情的快乐,使夏杨的心灵得到了放飞,也使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杨文认为,放松心灵是人之为人的感情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与之相伴的,还有精神的自由与智慧的开启。
  四、在社会课堂上寻师觅友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小的夏杨在父母带领下,在各种人群中行走,他不仅能听大人的谈话,也可以与他们聊天,这种老师,是在课堂上寻觅不到的。夏杨的父母还特意为他安排了与优秀人士交流的机会,让他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与见识,提升心理素养与人格修养。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寻师觅友的过程中,夏杨学到了一般学生难以学到的各种各样的本事。他还在剑桥上大学的时候,成功地获取了1997年诺贝尔获得者助理的机会。他两年连任剑桥大学学生生物社团主席,邀请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社团活动,收到了几十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笔信。他还创办了剑桥大学中国医学协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用他的真诚、自信与智慧与国际上的人交往,更从与这些国际大师的交往中,他学到了令其高山仰止的品格与才识。
  推出的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的内涵与外延又各有不同。杨文对孩子的爱之“三昧”——无私、科学与推出,则有着大爱无形、真爱无我的况味。但由于篇幅受限,记者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推出的爱。
  一、故意偷懒,让小夏杨代母行事
  杨文培养孩子的理念是放养,而不是圈养;不是放在温室里,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走向社会。夏杨很小的时候,杨文就有意将孩子推出去,从而培养他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