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2岁剑桥博士的家庭教育
杨文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看画书的时候,夏杨对汉字自然地习得了,课堂教学中的识字就不学自会了。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英语教材,却是在不断的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会了,才有了当年全省剑桥少儿英语考级唯一的满分。
时间是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更没有想到这些时间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杨文则抓住了每一刻“逝者如斯夫”的时光,让其成为孩子生命力成长的保障。
已经22岁的夏杨,现在已经对生活有了自己的原则,经常给父母工作与生活提建议,甚至提出一定的批评意见。她说,他虽然是一个男孩,可是他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也成了朋友圈里不可少的一个分子。
杨文认为,每一个时空对孩子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只不过人们大多忽视了它的有效价值。不过,这种教育不同于学校的课堂,而是处于生活常态之中,随机而设,不为孩子所觉察。所以,无论夏杨是否在杨文身边,只要她确认在这段时空里面,孩子是在做着对他的成长有意义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从而使一般人认为平平常常的时空,一变而跃入优质的层面。
课外是一个更大的学习课堂
杨文认为,课内学业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与唯一。课外学习同样是学习,而且多是课内学习不能替代的。夏杨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地得益于课外。
一、拒绝课业学习辅导班
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为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课业辅导班。可杨文认为,课外补习课文知识,会向孩子注入一种潜在的信息,那就是课上学不好没有什么关系,辅导班上还可以亡羊补牢。如此长期的心理暗示,会使学生淡化课堂学习的有效注意力。况且辅导知识不少还是已经学会的内容,甚至是课堂所学内容的重复,这又自然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课外辅导就成了一种精神依赖。其实,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课内知识就可以当堂消化。所以,杨文为夏杨所选的都是课业辅导以外的小记者、航模、游泳班等。
有一次夏杨因为粗心,被罚抄100遍英语单词,尽管夏杨已经掌握了,但师命难违,杨文只好为儿子捉笔代刀,让夏杨腾出时间去学习感兴趣且有益的东西。她认为,这种“弄虚作假”纯系无奈之举,甚至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因为,有些作业孩子已经会了,如果再做,既浪费了时间,又抑制了探索的兴趣。
1991年,夏杨8岁的时候,杨文为他报了电脑班。这个班内唯一的小孩子,从那个时候起,便如痴如醉地走进了信息时代。在一些家长闻“网”色变的时候,杨文却鼓励夏杨上网。她说,上网可以为孩子推开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户。担心孩子上网误入歧途,无异于因噎废食。同时,她还为夏杨买了CD和VCD,让他从中尽情地享受现代生活的美丽。生命个体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必须让其体验现代生活的林林总总;不能将其培养成一个高分低能书呆子,而应当塑造成一个德商、智商和情商俱佳的现代人。
夏杨课余爱好特别广泛:绘画、武术、音乐、电脑、播音、写作、旅游等。这种课外活动与业余爱好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其实正业一点儿也没有误。这个既没有参加过学习辅导班,也没有请过家教的孩子,学习成绩班里却一直名列前茅。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就读高中期间,他还获得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辩论、演讲两个一等奖,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化学、物理和生物,都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他的电脑编程也颇有名气。而且在高中阶段,他还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和生命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由此爱上了生物,临近毕业时,他对生物学的求知欲已经远远超过课本所学的内容,他立志报考在生物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剑桥大学,而且一举成功。22岁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成为以最高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剑桥大学最好的实验室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