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下面这一位妈妈就做得非常好。
  文文已经三岁了,三岁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经常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文文想自己倒牛奶来喝,妈妈想帮助文文。文文说:“妈妈走开,我自己来。”
  文文的妈妈想到应该让孩子自己独立做事了,就鼓励道:“文文长大了,会自己做事,真能干!”于是,文文捧起牛奶盒子,努力想把牛奶倒进杯子里。
  沉重的盒子让文文的小手抖了一下,正好碰到了杯子,杯子是没打翻,但是却有一部分牛奶被洒在了桌上。
  妈妈没有责骂文文,反而称赞道:“啊,文文真能干,竟然把牛奶倒进了杯子,现在,让我们把洒出来的牛奶用海绵吸干净好吗?”
  文文高兴地说:“好!”于是母女二人认真地擦起桌子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父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建议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7岁的小杰米已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3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料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要真诚,千万不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言不由衷,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假意,不领情父母的赞扬。比如,孩子在画画时,父母不要总说:“啊,你画的真好,真像个大画家!”可以从多角度说:“你画的这棵树真美,连树叶也很逼真。”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真诚的。
  父母也可以通过闲谈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其他人怎样从缺乏自信变成充满信心,让孩子从他人的事例中学习一些经验,这比直接说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物理学家玻尔小时候非常喜欢拆卸家里的东西。有一次,他三两下就把家里一辆有点问题的自行车给拆了。当他想把自行车装上的时候,却怎么也装不回去了。玻尔非常着急,家里人也很着急,这时,父亲对儿子说:“爸爸知道你能装回去的,不要着急,想一想你是怎么拆下来的,然后你就能够装回去了。”
  在爸爸的鼓励下,玻尔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了拆卸的过程,又仔细地把各个零件研究了一番。果然,最后把自行车重新装了回去,而且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
  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玻尔都会充满自信,从不丧失信心,所以,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