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接着,我避开原任教师找到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问:“特级教师夸你们上课时表现得特别棒,你们对自己的回答满意吗?”其中一位学生说:“满意,老师当时就夸我‘不错’嘛!”我又问:“今天你们为什么敢举手呢?”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师有意思!”“这个老师讲课有趣!”“这么多人听课,反正他也不会批评我!”
嘿!听听学生的心声,听听原任教师的怨言,再看看特级教师上课的录像,笔者不禁对这种“揪心”的举手有所反思。
反思一:为何平时不举手的学生,这时却一反常态。学生纯真的话语道出了真谛:“讲课有趣”“不会批评我”。是啊,生动的课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情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特级教师风趣激励的语言、和善可亲的表情,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学生敞开的心扉、放松的心情极易产生一种亲师情与向师力。于是,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表现欲便破土而出,即使所谓的“差生”也能“还算上路”!
反思二:特级教师为何“偏偏喊中了他们”。可以说,在特级教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没有“好”与“差”之分。他没有戴“有色眼镜”,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不忍心压抑他们目光中透露出来的渴盼,准备随时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于是便“偏偏喊中了他们”。这是教学的一种平等,一种赏识,一种关爱,一种保护!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都以这种心态关注每位学生,那何来“差生”?
反思三:学生举手,原任教师反而揪心,这又为何?因为原任教师知道他们是“差生”,回答会出错,不出彩!平时的耳鬓厮磨,教师逐渐给学生定位,学生也自知在教师心中的位置。基于这样的心理定格,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目光总在“差生”的脸上一扫而过,并不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即使“差生”偶尔被“喊”一次,结果往往也是遭到老师的白眼。他们饱尝了失败的滋味,平时又怎敢举手呢?“揪心”来自于教师不该有的也是不正常的心理——怕出错,怕影响既定的教学程序。这种不敢暴露教学问题、尽量掩盖或躲避问题、不善于根据学情而因材施教的做法,其实就是一般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差距所在。
实际上,教育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唤醒。教师应学学皮格马利翁,相信“差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那时你将无须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