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儿童资源网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乐善的天性,并且蕴藏着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原因,这些上进心、积极性、创造性,这些情感和智慧潜能往往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们沉重的主体意识。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馨的手势,一次信赖的微笑,都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至致,让它成为孩子们的“点金石”。  教育不仅是一种“告诉”,它是一种唤醒,一种期待,一种热望。教育需要唤醒!
  2004年09月13日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作者:郑家凯
  (转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摘抄2009-08-10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周国平在《开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个观点,我第一次读到它时,有“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之感,我想,这就是心灵被唤醒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
  凑巧的是,我在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外缘与心灵相似,是唤醒得以发生的根本条件。当外缘与心灵相似时,这时产生的体验是澄明、愉悦或者兴奋,当外缘与心灵的真实相背时,产生的体验则是拒绝和抗争,甚至厌恶。
  所以,我们很难教给别人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为他人提供一种恰当的善缘,让别人借此去发现一些东西。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它先是点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中国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教育案例,啐啄同时、拈花微笑等,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把!
  人心如镜,具有“光明能见”的特性。其实一切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的环境中人心就变恶。我认为,人心对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种物理上的反射作用。当我们给他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时,他人也会报之以风雨、黑暗和悲观。同样的,人为什么冷漠?“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显然,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学得快乐,那么你就应该用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来唤醒;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体验到美感,那么你就应该用阅读美的作品来唤醒。精神的解放用自由的精灵来唤醒,创新用求真、求异来唤醒,真诚用平等来唤醒。如果我们自己不是一团火,就很难将另一颗心点燃,这就是唤醒的全部内涵。
  摘自《教育艺术》2006年第三期李君辉袁志芳/文
  教育是一种唤醒
  文章作者:王光辉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154期 2009-9-11
  一位特级教师来我校借班上课。课一上完,原任教师欣喜的同时不无抱怨地说:“哎呀,如果让那几位好学生回答,效果会更好!怎么他喊的大多是差生啊?真让人揪心,好在回答的还算上路!”
  听完这话,我赶忙叫住原任教师和特级教师聊了起来:“您为何叫那几位学生回答?是否有意先叫‘差生’,再叫‘好生’呢?”特级教师摇了摇头说:“我没有这种心理。只是课堂上看到那几个孩子手举得高高的,脸蛋通红,眼中有一种渴盼的光,我能忍心不叫他们吗?”原任教师接道:“哎呀,我坐在旁边,看到那几个孩子举手,心想,可别叫他们,可你的手偏偏就指向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