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面对这些问题少年,张一白老师采用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他让学生背沙带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他让学生知道要想吃饭必须学会做,告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他让学生自己种树来美化校园等。事实证明张老师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我把这种教学模式总结为“唤醒”,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者“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克莱德.E.柯伦)“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核心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唤醒是人与人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一个高明的教育者教育智慧的体现,我们需要这样的“唤醒”教育,尤其是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人就会成为社会上的危险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那么作为教育者就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大声唤醒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侵略者,让学生生出几层精神的坚甲。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守住心灵的安宁、人性的美丽,从而奠定做人的根基。
张一白老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魅力唤醒了一批问题少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左昊……曾经是学生的我已为教师六年,我一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的学习着,努力的摸索着……
朱广艳
(转一)教育是一种唤醒2009-08-10
四年前,我在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挂职,耳濡目染这样一件事:苏南一濒临破产的钢铁厂厂长,对公司派来的老总诉苦,工人懒散,产量上不去。经调查,当天日班工人的产量仅为6吨。老总在厂大门边墙上写上“6吨”两个大大的粉笔字。接班的工人弄清原因后,稍加一点力气,生产了7吨,老总又把厂门口的“6吨”改成了“7吨”……就这样厂门口的粉笔字“10吨”、“15吨”……数字一直在不断的攀升,三个月后,这个厂竟起死回生,产销两旺。经济学家考察该厂后很纳闷,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厂出现奇迹。有人戏言是粉笔的力量。
一个学期后,我回到合肥市南门小学兼任一班数学课,班级父母离异的A同学,课堂很少发言,即便是下课也很少与同学交谈。长期的自我封闭使他个性日趋孤僻。一天,在我的“千呼万唤”之中,该同学举手发言,尽管声音极小、很弱,但毕竟是第一次,我在黑板左上角,用彩色粉笔重重地写下“1”字,饱含深情地对全班同学说:“A同学从‘0’到‘1’是一个飞跃,万事开头难,我们相信,从无到有的A同学,一定能从少到多”,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A同学腼腆的脸庞不时露出羞涩的笑容,第二天的数学课A同学似乎特认真。下课铃响后,我反问同学:“A同学今天发言几次?”“2次”。同学们为A同学进步而由衷高兴。我把黑板左上角的“1”改成“2”。就这样,黑板左上角的数字从“2”“3”……不断变化,尽管有时少,有时多。一年以后,A同学再也没有往日的胆怯和自我封闭,他成为了一个热情开朗的学生。粉笔的力量确实唤醒了人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