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做人

儿童资源网

让孩子学会做人


  公共道德水平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明素养,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谈到教育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时,前国家外经贸部部长龙永图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他说,有一次,一个外国的小孩子上完厕所后,因为不能冲刷便池而急得大哭起来。由此,反省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会因为这种“小事”而着急吗?不要说小孩,就是一些大人也没有养成便后冲厕的习惯,甚至随地小便,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影响了投资环境。加入WTO,不仅是经济上与世界接轨,更是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的提升。
  教育作为人类关注自我延续和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方向与方法。所谓方向,就是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而方法更多的是将理想和信念化作实际行动的实践策略和操作程序。教育方法固然很重要,可教育的方向应该是第一位的。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公德行为是平常小事,父母应从点滴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第一,父母自己必须严格遵守公共道德,为孩子的行为作出正面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公德简单易行,关键是当父母的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要能随时、随处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遵守公共道德,做教育子女的有心人。
  第二,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时,要随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指导性的评价。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对孩子公德行为的形成更具有影响力。如当孩子把果皮扔在地上时,要责令孩子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而当孩子为维护公共环境做出有益的举动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父母要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养成孩子遵守公德的习惯。著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将来做指挥成千上万人的大厂长、大经理,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做富甲一方的“比尔?盖茨”……但却忘了成大事者,必须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养成孩子遵守公德的习惯。
  第四,提升孩子对公德行为的判断力。随着抽象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对社会、人生进行探索,对理想、信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对他们进行较系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分析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事理,提升孩子遵守公德的自觉性。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这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劳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公共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他们讲究公共道德的习惯。
  二、文明礼貌——立身之道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把他送到南岸私塾去读书。童年的毛泽东对老师邹春培充满敬意地行完了拜师礼,然后谦恭地站在一边。邹春培看到毛泽东如此地知情懂礼,便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对毛顺生说:“令郎仪表不凡,礼仪周全,如此地知情懂礼,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成就未来,光宗耀祖。”
  曾做了淮南王的杨行密,在一次行军作战时从战火中抢救出一个八九岁的小孩,看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心里非常喜欢,他本打算自己养着,可杨行密的几个儿子怕他将来跟他们争江山,都不同意,杨只好把这孩子送给手下的大将徐温。徐温看这孩子聪明好学,又很有礼貌,就常常把他带在身边。然而,小孩子毕竟还是小孩子,有一次调皮的时候,把墨砚打翻,把徐温刚写的一道手令弄污了。徐温是个急性子,气得抬手就打,打过之后气还没消,又立马命他离开军营,不然就打死他。小孩什么也没说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