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做人

儿童资源网

让孩子学会做人


  三天后,徐温回家,远远就看到小孩正跪在门前迎接他。徐温来到他的面前说:“我不是让你走吗?你咋还在这里?”小孩抬头望着徐温说:“父亲让我离开,我当然要回到母亲这里来,母亲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是吗?”徐温听着他的话,眼里竟止不住酸酸的,他从地上抱起小孩对身后随从说:“这孩子如此知情懂礼,通达人情,日后必能成就大事!”
  这孩子就是在金陵(今日的南京)建立了南唐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徐知皓。
  从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邹春培、徐温从毛泽东、徐知皓童年知情懂礼上,就判断出他们日后必能成就大业,绝非一味的奉承之言,因为知情懂礼的孩子,肯定是一个有着较强的自我克制力的孩子。
  礼貌是富有修养的人的重要的外在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对人际交往的顺利与成功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的著名论断。他强调,知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重视礼貌教育的传统,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当今的父母都比较注重对孩子礼貌的培养,父母们意识到,讲礼貌的孩子不仅可以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和被他人接受,而且孩子的礼貌也能体现出父母的教养水平和教育能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教育孩子要跟熟人打招呼,客人来了要沏茶倒水,照顾客人等。
  但是一些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发”,事与愿违。孩子在家里对父母及他人不讲礼貌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不但对父母没礼貌,还对父母任意使唤、呵斥,出口成“脏”。克鲁普斯卡娅说,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父母的娇惯是造成孩子不懂礼、不讲礼的重要原因。
  与此相对,父母简单粗暴、不礼貌的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孩子不懂礼、不讲礼的原因。看看下面的对话:“到哪里去?”“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不干什么,你出去干啥?给我老实呆着!”“我不要你管!”“回来!你今天要跑出去,看我怎么告诉你爸,他非打断你的腿不可!”
  类似的对话在生活中不绝于耳。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用这种简单粗暴、不礼貌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会尊重孩子,与之文雅、礼貌诚恳地交谈。这不仅导致了孩子与父母的情绪对立,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造成孩子的粗俗和无礼。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礼貌教育呢?父母不妨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孩子的爱要留一点空白,使其获得讲礼貌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外国人曾戏称:西方流行艾滋病,中国流行爱子病。此话不假,对孩子的爱一旦超过了合理、科学的限度,就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爱。据中、日、美三国的一项联合调查表明,在回答“你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是谁”时,美国和日本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分别摆在第一、二位,而中国的孩子却把自己的父母排在第九位,这足以看出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悲哀!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留一点空白,让孩子感到有所匮乏,认识理解他人及对他人讲礼貌的重要。
  其次,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热心的指导。父母要教孩子跟熟人(包括小朋友)主动打招呼,并告诉孩子正确的称谓;向对方介绍孩子的姓名、年龄,让孩子有平等的意识和受敬感。见到小朋友可以问好、拉手、拍手掌,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出门坐公共汽车时,教育孩子让别人先上,不抢座位,在车上示意孩子给老人和抱孩子的妇女让座。如果孩子果真做了,得到别人赞扬的强化程度往往比父母的强化更有效。
  最后,父母要创造一种和睦、民主、向上的家庭气氛,并带头讲礼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对环境的重要性,墨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丝,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所入者变,其亦变……”意思是说,丝进什么样的染缸,就变成什么颜色的丝,也就是指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对孩子来讲,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他们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善于模仿,因此父母随时随地要用自己好的、有礼貌的言行去暗示孩子,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