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
②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尊重学习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条件,鼓励孩子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对增长孩子知识无疑是很重要的。孩子乐于多读书,同时要求孩子要有目的地读书。其次是把家长的表率作用、正确意见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无数成功的家教说明,教育绝不是不断重复的简单说教,它是环境的熏陶,是榜样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灵的呼唤。只要大家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勤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向上的会学习的好学生。
2、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①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基础和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性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开端。因此,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出于兴趣和好奇心,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提问多么的幼稚或多么的难以回答,家长都应认真倾听。必须避免不屑回答、轻视、厌烦的态度。要认识到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发展创新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应该得到家长的保护和鼓励。家长还要指导、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新往往从想像开始,特别是创造性想像。每个孩子都有想像的天赋,家长要学会欣赏、正确评价孩子的想像,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②指导孩子丰富信息储备。信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材料。头脑中信息量的大小,关系到孩子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广泛吸收信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课外知识多了会影响课内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是否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实孩子的头脑。孩子吸取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性吸收,一类是有意性吸收。无意性吸收是随机性的,遇到、听到、看到什么就吸收了,而有意吸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小学生无意性吸收信息较多,有意性吸收信息较少,这就要靠家长多安排、多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培养孩子有意识吸收信息的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地记忆知识信息,指导孩子养成通过文字积累资料的习惯。此外,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指导孩子有目的地通过电脑网络阅读、收集信息,特别是专题资料,这是一个更大的宝库,孩子感兴趣的重要资料应下载并不断分类整理,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
③转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式。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家长应树立一种“我的孩子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他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创作性学习转变,促进孩子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此,家长应转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式,具体应作到以下几点:在指导内容上,家长应经常提出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鼓励孩子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避免仅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孩子发现的有创建性的问题和有创建性的方法,应给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要解放孩子,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方法上,家长应采用发现指导法、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和研讨法等方法,激活孩子的思维,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就是鼓励孩子敢想、敢说,对孩子那些表现出新颖性、独特性但又不乏幼稚可笑的想像萌芽,要悉心爱护,精心栽培,以使孩子能有更大的信心与勇气去想、去说、去做,并指导孩子记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在学习评价上,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面对学习过程中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家长应有一颗宽容之心,在肯定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孩子发现错误和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继续探索。此外,家长还应重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为孩子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