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

儿童资源网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针对过去学校课程过分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改变学生“手、脑”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呢?
  (1)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家长应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在各项活动中,让孩子大胆实践,诱发出孩子那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但千万记住,帮助不是包办,家长的适时引导和有效帮助,是孩子在各项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其次,家庭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试着让年龄大些的孩子去解决。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体会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家长退一步,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和事后评论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处事能力。再次,指导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熟悉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从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建立起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
  (2)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反复实践,一个人不论要获得何种能力,都离不开多想、多做的实践过程。因此,家长应为孩子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一,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支持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小组,但不可贪多。参加后,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了解孩子参加活动的情况,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第二,支持并指导孩子进行没有危险性的创新尝试。孩子在学习、游戏、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家长认真思考,做出判断,如果对孩子的身心没有危害性因素,应该给以支持并进行指导。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脑越用越灵,手越用越巧。世界上有许多奇思秒想,都是通过手变成现实的。劳动的人创造了世界,也造就了自己。手要从小锻炼它,它才会劳动,手要经常使用它,它才能变得灵巧;手要珍惜它,它才能创造奇迹。在家长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有会操作的双手。
  3、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家长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和最持久的动力,是左右一个人如何成长的精神基石。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此以往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智慧,进而达到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呢?
  (1)用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家长的文化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讲文化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文化知识修养既包括人文知识修养,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修养。提高知识修养是终身的需要。提高知识修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包括阅读书籍报刊、阅读网络资源。审美修养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修养。在家庭生活中,言谈举止、服饰仪表、家居风格、兴趣爱好、饮食休闲无不反映出人的审美修养。外出旅游、探亲访友、工作学习过程中同样反映出人的审美修养。而这一切,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审美修养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读很多的审美书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接受审美影响,并在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比如,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欣赏自然风光,画画写字,养花插花,注意居室装潢、家居布置,注意个人服装、个人修饰,注意文明言行等。文化修养能力是指人的文化修养的表现能力和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能力。我们希望家长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