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建议三: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是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头脑最清醒,记忆起来相对比较轻松;而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睡眠中的记忆力是不会下降的。因此,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从而减少遗忘。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如果孩子在早上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早上听一些英文歌谣、诗歌、散文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觉之前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然后让孩子在第二天醒来后进行回忆,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让孩子在他的最佳记忆时间里固定地识记、背诵、理解,直至完全记住。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位教师为了让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讲课时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学生们都说:“老师笑嘻嘻的。”接着,学生们也都笑嘻嘻的。老师看学生们高兴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老师说你们学习努力,你们很高兴吧?” 学生们回答:“是的。”老师又问:“那老师刚才的表情是怎样的?”学生们说:“笑哈哈的,老师都高兴得笑出声了。”“是的,老师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老师接着问,“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学生回答:“笑嘻嘻是咧着嘴笑,主要表现在脸上,并不发出笑声;而笑哈哈就是高兴得笑出声来。”可见,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记忆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肯定记得很牢。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说:“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归类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具有记忆的功能,孩子在边归类边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记忆了。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让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由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协同记忆法就是通过动员孩子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如,让孩子上课记笔记,力求在听懂的基础上,边听边思考,总结出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记下几个关键的字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