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育儿99条锦囊

儿童资源网

超全的育儿99条锦囊


  在带孩子出去郊游时,不妨先同孩子一起制一个纱网,并拿一个本子,在告诉孩子动植物名称、特征等时,可以让孩子收集一些标本。捕到的昆虫,让孩子观察一下它的特点,告诉孩子它有什么习性,将之带回家后,让孩子动手把它制成标本,当然,怎么做,大人要指导并参与的。也可以让孩子采集一些植物,夹在本里,回到家中,同孩子一起将之做成书签。这样会比单纯带孩子出门收益更大,孩子也会更显愉快。
  与孩子一起作些小手工也是很有趣的事。开始时,告诉孩子今天做什么,比如“小狗啃骨头”,然后,握住孩子的小手,教孩子怎么做,并让孩子自己用剪子剪直线和非关键处,作的步骤。一会儿,一件小玩艺就做成了,孩子会从动手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愿意自己动手的孩子在长大后,通常会成为有主见、判断力强、遇事果断、工作能力强的人,而凡事让父母包办的孩子往往长大后,缺乏个性、没有主见、办事能力低,遇到困难就退缩、疑惑乃至悲观失望。
  愿意动手的孩子往往较聪明,他们独立自主能力强,而那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动手时往往显得很笨拙,结果越笨,就越不愿干,越不干就越笨。试想,连手绢、内衣也不会洗的孩子,成人后又怎能成就大事?
  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让我们抽出一点时间教孩子动手做、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吧
  “奖励”是一种教育方法
  我认为"给孩子奖励好不好"这个问题,容易把读者引导"好"和"不好"这样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上去。用"如何给孩子奖励"、"用什么方式奖励孩子合适呢"比较合适。
  "奖励"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其价值是用不着讨论的,值得讨论的是奖励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奖励的种类很多,如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定时奖励和不定时奖励,及时奖励和延缓奖励……
  奖励要根据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动机、地点、家庭条件、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因素来实施,一般说来,对孩子总是要以积极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奖励要多样化,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奖励要有可见性,孩子只看父母的表面行为,有的父母心里赞扬孩子,脸上非常严肃,这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惩罚",因为他没有能力读懂你的心。
  奖励要与孩子的积极特征"挂钩",要让他知道为什么得到奖励。
  奖励要及时,但不要许诺太多。孩子容易时过境迁,但又十分注意父母是否遵守"诺言"。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
  还要重视孩子的内部奖励--从活动本身中获得满足。人格的成熟是对外在奖励的依赖向对内在奖励的依赖发展的过程,有的人虽然长大了,但还非常依赖外在的、他人的"赞扬",只要他人说"不好",心里就会非常难过,这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奖励孩子时,要常常提醒他,我们奖励的是"他身上的积极特征",而不是事情本身。如孩子把鞋子放好了,我们可以表扬他"热爱劳动、能干"的品质,不一定要强调"把鞋子放好了"这件事情本身。这些只是奖励的基本原则。
  由于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孩子、家庭的奖励方式,怎样的奖励对你的孩子最合适要靠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这便是"教育"的奥妙所在。
  如何让孩子有兴趣于学习
  孩子今年快满4岁了,认识全部拼音字母,基本能对照拼音拼出字音,还能分辨和标注不同的声调。这让我很是自豪,因为学拼音可以说70%是孩子自学的。2岁时,一次去买儿歌的碟子,结果买错了,买了盘学拼音的碟子。当时想以后也用的着,先放在家里也不碍事。买回家,孩子一看买了盘新碟子,吵着要看,拗不过他,只好给他放,开始当然看的没兴趣,但是里面老师给一群大朋友讲课和做游戏的情景,让他很新奇。没什么可玩的,他就放这碟子看看,不知不觉,有时总在家里说“啊啊。。。。”。当时也没在意。又过了几天,有一次他在看拼音碟子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跟着念“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