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育儿99条锦囊

儿童资源网

超全的育儿99条锦囊


  1-2岁幼儿家长如何运用语言
  父母必须牢记,1-2岁的幼儿的词汇非常有限,他们需要的是简短、直接的语言指导。以下是原则:
  1、为了使指导有效,应引起孩子的注意,确信他看着你、在听你说。说话时,弯下腰,靠近孩子,与他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
  2、用肯定句告诉孩子成人希望他做什么。避免用否定句说出成人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能牢记“不”这一指令,但是理解不了“可以做什么”。例如,说:“把杂志递给我”比“不许玩杂志”容易理解;说“把香蕉放倒嘴里”比“不要让香蕉掉在地上”好;说:“把牛奶喝了”比“不要吹牛奶里的泡泡”好理解。克服说“不许“的习惯,能使父母、保姆的指导更有效。
  3、说话时,把动词放在句首。
  4、只有需要孩子做选择时,才给他选择机会。比如,你是吃土豆还是吃萝卜,而不是你想要吃土豆吗?
  5、一次只给出一个指导。
  6、在孩子做某事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指导。
  7、清楚说出你订立的规矩,
  “鹦鹉学舌”不利于孩子学说话
  研究发现,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呈负相关。相关研究表明,11—13个月的小儿所获得的词语与成人教授所用的词语相符率高达80%,而到了14个月时,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换言之,13个月前,模仿是该年龄段孩子学语言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随着小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开始从交际等其它途径获得词语。 
  根据Vygotksy的理论,语言刺激应该是最接近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教小儿学话要以他们能理解为基础,对不理解的语句的模仿,至少在当时来说,只是鹦鹉学舌,不能说是真正的语言。因此,2岁以上的儿童不宜采用单纯模仿的形式进行语言教学。这说明小儿掌握语言从具体到抽象这个发展过程。 
  宝宝不愿呆在家里
  宝宝不愿呆在家里,老闹着要出去,大致有以下原因:
  ★父母不带宝宝出去,宝宝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就会闹着出去。
  ★父母带着宝宝总在外面玩,宝宝的心像玩“野”了,回到家里就像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浑身不自在,总想出去。
  ★家里生活单调、枯燥,宝宝在家感到无聊、寂寞,就会闹着要出去。
  ●好动、好奇是宝宝的特点,爱玩是宝宝的天性。把宝宝带出去,让他在广阔的天地尽情地玩耍,能增强宝宝的体质。父母平时可以带宝宝到公园玩,让他与别的孩子一起游戏,增进宝宝之间的交往。还可带宝宝到街上散步,观察认识城市建筑物、路上行人和交通工具等,也可以利用休息日或节假日到郊外观赏大自然,使宝宝接受外界刺激。这样能扩大宝宝的眼界,丰富宝宝的认知。
  ●要合理地安排宝宝的一日生活,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外相结合。宝宝一旦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就不会老闹着出去。
  ●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的活动天地,充实宝宝的生活。父母可以为宝宝买一些他喜爱的玩具、色彩鲜艳的图书以及歌曲CD等,也可以亲自为宝宝制作玩具。
  另外,还可以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和宝宝一起玩。这样,宝宝就不会感到无聊寂寞,而愿意呆在家里了。
  细说宝宝的9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孩子天赋的学习催化剂。如何掌握孩子的敏感期,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是父母的功课。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牙牙学语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