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宇博士的几篇亲子教育文章
可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好象孩子不被教导和训练,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会很多的东西。甚至我们中国的圣哲孔子也认为:“人是生而知之”,这其实是一种重大的误解。由于人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在与成年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模仿我们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同时孩子还会在他周遭的环境中,自动随机地摄取信息,然后他在不经意中表露出来了。我们成年人对此惊讶不已,我们所观察的现象仿佛孩子不用学就会。
其实,孩子的这种自动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不规范的和不系统的。有些东西他学会了,有些东西他没有学会,而我们成年人无法知道他哪些东西学会了哪些东西没学会。基于此,我们认为那种留存在人们大脑中的“很多人类行为,孩子不经过教育训练就应该会”的假设是不对的,并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应该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任何正确的人类行为,都是要经过系统教育训练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过,他做错事是完全正常的,是预料中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被批评和惩罚。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杰出的人,就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使他逐渐学会不但按“人”的方式来行为,而且是按杰出的人的方式来行为。
我们人类行为,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
1、我们的肢体动作。从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睡觉、刷牙、洗脸、游泳、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这类动作的特点是它们都是有正确标准的,任何动作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孩子才能把动作做标准。如果没有经过耐心地教导和训练,孩子可能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自学成才”这就使他很多东西都学歪了,学走样了,甚至不会做。因此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爬行,就应该耐心训练孩子的各种动作,这样孩子才能干净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种动作而不是拖泥带水行动迟缓。
2、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我们人类是社会生物,每个单个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训练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卢梭说:“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决定的。”孩子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该怎样对待别人,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得勒把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各种情境下该如何反应的经验称做“生活样式”。如果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存留在孩子潜意识里的各种“生活样式”品质优秀,那么他就会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与别人打交道,等到他到了必须与交往的时候,他会按他习惯的模式与人相处,如果这种交往给别人带来困扰和痛苦,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使他痛苦不堪。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家长必须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对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进行训练培养,我们必须通过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怎样对待叔叔阿姨、怎样对待同学朋友、怎样对待老师、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对待自己等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并训练他彻底掌握为止。这样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与人互动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
3、我们的精神活动。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脑对我们外界的世界进行思考加工,并且我们根据思考加工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是正确的,那我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思考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错误的结论指导下来行动,必然使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正确的思考,那几乎是灾难性的。比如,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应该怎样看待别人?怎样看待物质的世界?怎样看待精神的世界?怎样看待学习?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爱情?怎样看待金钱?怎样看待家庭?怎样看待男人?怎样看待女人?怎样看待国家民族?等等,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把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的观念传达给孩子,并且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精神活动。而杰出的人就是从小在这方面训练的比较充分,他们的大脑被开发出来了,能够正确地思考他们所遇到的人、事和物,从而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决定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以此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达到的结果。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知道,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优秀杰出,那我们就必须耐心地给孩子以训练和指导。
(四)我们所教育的人到底是什么
了解教育的对象,我们大家每天面对都是学生。我们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就是每天上课,然后学生有问题就说学生几句。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学生都是不听话的,或者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那么我们教育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一个人在深夜走过一个漆黑而狭长的小巷,对面走过来一个生物,当你看清了它是一头驴,或者是一匹马,或者是一头牛。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只要你看清了它是一头驴,或者是一匹马,或者是头牛,你就明白你是安全的,你可以顺利的通过了。
在自然界中,只要你知道了对方类的特性之后,你就可以把握它的行为,及其行为的走向。但是,你对面过来的是一个人,你就永远无法知道会发生什么。可能在你们擦肩而过的一瞬间,你心脏病发作了,这个人是一个天使,他把你送到了医院,交完药费之后悄然离去。他也可能是一个魔鬼,他会把你杀掉。人这种动物,他既具有类的特性,又具有个性。
如果你知道你面对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具备两种特性,他既具有类的特性,同时又具有个性。人的个性是怎么造成的呢?人的个性是由他的自由意志导致的。对于你的学生,他是一个人,他不是猪狗牛羊,他既具有类的特性,又具有个性。比如青少年,他一般的心理规律,有一般的学习规律,一般的身体发育规律,他具有类的特性。但同时每个孩子,他都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在自由意志下产生的。人在具体的情境下,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思考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下的行为。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他既具有类的特性,同时又具有个性。我们现在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在类的形式下组织起来的。一个班级组织在一起,老师在前面讲课,针对一个群体在讲课,这是类的组织模式。而每一个学生他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具有自由的意志,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把学校比作工厂的话,教学就应该针对两个特点,一个是针对类的个性,我们一般性的组织课程。第二,应该针对孩子的个性,个别化辅导。这样你才能对这个学生,这个人进行完整教育。面我们单纯的对类的个性进行教育,那就筛掉了太多太多的天才。我们没有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自由意志。我们在教与学这个互动之间,就像我们一直延用的一个比喻模型,说学生就像一个杯子,老师就像一个壶。老师把知识倒到杯子里面。这个比喻模型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已经存留了上千年。其实在现实中完全不是这样。在老师和学生当中有一道墙,这道墙就是学生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老师想把他的理念,想把他的知识装到学生的大脑中间去,需要越过自由意志这道门。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个由内开启的转变之门,也叫自由意志之门。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里。不经过我们同意,任何人都无法使我们转变,这叫做转变的天条。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这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转变,由不爱学习转变到爱学习,由到对老师粗暴无礼转变到对老师尊重,由原来自私转变到利他,等等,要完成人的转变。我们老师就是教育“人”的,我们教育的对象叫做“人”。你要想让你学生转变,必需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经过他的同意,他才能完成转变。如果不经过他的同意,你无法完成这个转变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都有自由意志这个转变之门。这个自由意志决定了他可以选择接收你的观念,也可以选择不接收你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