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亲子早教

儿童资源网

幼儿期的亲子早教

  偏偏两个小家伙又分不开,只要醒着就非到一起不可。等到“悲剧”发生,即便我狂呼乱叫或者将他们强制分开也晚了。

  怎么办呢?我觉得有必要让禾禾亲自体验一下“被咬”是什么滋味的。于是,有几次就抓起他的小胳膊轻轻地咬,然后问他疼不疼、以后还咬不咬木木。

  可惜,我的办法还是没奏效。因为这次教训了禾禾,下次他早忘记了;反倒是我担心禾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胆小——这孩子天性机敏活跃,如果有一天变了样儿可就惨了。

  我又换了个法儿。每当木木被咬得青紫,我就把木木抱走,故意不理禾禾,让他一个人待在屋子想一想。次数多了,倒也起了一定作用。

  不过我也知道,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一时期,我除了耐心、合理地喂养之外,比如添加颗粒稍粗、富含纤维、添加果粒的辅食,还选购了合适的磨牙产品,如蔬菜磨牙棒和鱼形咬牙器等,以此缓解萌牙不适,锻炼咀嚼,并避免后天语迟、口吃、进食困难等现象的发生。

  话又说回来,完全靠预防和制止是不可能的,因为宝宝们出手特别快,往往不等大人们反应过来,早就打了对方的手和脑。关键是,“灾难”发生后该如何收场呢?

  后来,我又发明了一条“暂停”原则,是从老公带领宝宝们玩“红绿灯”受到启发的。记得父母在我小时侯也常说一句话:“过马路要小心,站在路边多停一分钟就没有那么多车了。”这个办法后来被我屡试不爽,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问题适当缓冲一下,很快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每当禾禾、木木为某件东西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就打个手势,叫他们“暂停”一下,或者干脆各到一个屋子里去。果然,两分钟后他们便闹腾着“找哥哥”、“找弟弟”啦。原先的纷争烟消云散。

  从这件事情我还总结出:幼儿之间还不懂得怎样正确地交往,大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由于交往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时间长了,禾禾、木木从我的眼神和态度中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学会了如何向对方道歉,也学会了爱、容忍和同情。

  双胞胎究竟有没有心灵感应呢?

  意大利罗马市基因学与孪生学研究所所长季达博士认为:“孪生同胞携有相同的基因,而基因实际上就像是安装在人体内部的时钟,它驾御着身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他还指出,“基因钟”在理论上的解释是能够帮助人们揭示为何孪生者会同时患有头痛的。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特别细心地观察禾禾、木木的一举一动。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尿泡儿,自己马上就蹲下来,好像尿尿儿都会传染——尿个“螳螂”捉害虫,尿只“蓝猫”抓老鼠,尿个“恐龙”去孵蛋,尿条“小河”哗啦啦;再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哭了,也会难过地跟着哭,或者走上前,用小指头刮着对方的脸颊说道:“哥哥别哭,有我在!”还有呀,半夜里做梦“找哥哥”、“找木木”,在两个屋子里却经常同时醒来,就像无形中连了线似的,实际上是超感觉力的一种表现;一个遭到了大人的表扬,马上美滋滋地反问道:“哥哥?”直到大人又说:“哥哥也是个好宝宝”,这才罢休……因此,季达博士所言在我们家就是明证。自从禾禾、木木出生后,几乎每次生病都是一前一后、无一幸免的。这里面当然包括互相传染的问题,因为每次所患病痛完全一致;但即便将两个小宝宝隔离了,也还是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哟。

  或许是天生,禾禾这孩子特别乖巧和善解人意,属于“情商”比较高的孩子。比如,每次一见我从外面回来,不用人吩咐,禾禾马上从鞋架上拿来拖鞋递给我,并主动把我脱下的鞋放回鞋架上;早晨见我起床,则立刻去给我找袜子,有时还非要帮我穿上不可;玩具则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有序的环境培养了低幼儿童的意志力……在机械、运动、组织等方面,木木显然是禾禾的“跟屁虫”,常常会抢了哥哥的东西,以致于禾禾非常恼火,一回头咬了木木的胳膊。再比如,大人要干什么,木木偏不干;说他“好宝宝”吧,非要纠正成“赖宝宝”不可;说他“听话”吧,非说自己“不听话”;早晨起来,总要蹬着小腿儿哭叫半天,“不要这个、不要这个”;光着屁溜儿就要穿鞋,还得穿旧鞋、不穿新鞋……不是因为偏袒,在木木的身上,最有效地保存了22个月宝宝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还有几件事儿不得不记录:木木做事时特别专注,喜欢看书,嘴皮子好使,大概也是与生俱来的。说话也比较早,基本上是木木说啥,禾禾也跟着“鹦鹉学舌”,不过流利程度比不上木木。这本无足挂齿,因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而说话晚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三)“喂你一条小虫虫。”

  “用粘胶把你的嘴粘住。”

  “小姨是个搬仓鼠。”

  “给爸爸穿上开裆裤。”

  “用蜡笔把妈妈涂红。”

  “把姥爷扔进黑水里,把姥爷变黑!”

  “把姥姥变成一块儿冰糖,让我‘咯蹦咯蹦’地吃了!”

  …………这是禾禾、木木发明的带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句子,用以表达他们那小小的愤怒和抗议。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禾禾、木木甚至会互相推一把、揪对方的头发、从背后搂住脖子之类,以此来渲泄内心不平衡的感觉。

  跟很多家长一样,我从来没觉得禾禾、木木这样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也并不过多地加以指责和限制。因为,在不到两周岁宝宝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最初的爱与恨、愁与苦,这说明他们正在试着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学会“诋毁”,则是自我意识萌生的第一步棋。

  特别是当禾禾、木木认识到语言的威力时,更会随时随地爆发出一些吓人的词儿:“开枪把你打死!”“必须把妈妈消灭掉!”“你走吧,我们不喜欢你!”“我把爸爸的脑袋拧下来!”……往往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孩子很顽劣,一定是大人教育不够所致。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不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