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着禾禾、木木咬牙跺脚,伸着手指头对来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我都得揪着心提请注意:这是幼儿心理成长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大人们没必要为此大动肝火,更不要以同样的口气和神态来吓唬、威胁。
我相信,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无疑就是权威,敢于蔑视一切,否定一切的!如果大人们忽略或者错误引导了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很可能影响到宝宝将来的性格,严重的甚至受到扭曲。
事实上,童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幸福和自由,宝宝们同样会有很多不安和恐惧。比如对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事件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出现在自己身边,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宝宝们害怕的东西还会更多,一定要随时随地消灭掉,尽量不要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伤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心灵直觉。比如我一直认为,木木的内视角比较敏锐。有一回,看一套国外拍的动物光盘时,声音、色彩、场景都十分逼真,禾禾表现得很镇静,木木则害怕得不得了。
再比如去博物馆,禾禾拽着我一定要去二楼看皮影,木木则非要出去找爸爸不可。我便问木木:“有妈妈和哥哥陪着你不好吗?”木木还是不能接受。我只好转而劝说禾禾:“木木害怕了,我们把他带出去吧?”禾禾乖乖地顺从了。
作为父母,应该及时了解并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慌感”,给宝宝们勇敢和健全的心魄。如果不加以重视,说不定会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呢。
为了从这小哥儿俩的字典里消除这种“害怕”,我就有事没事搂抱木木、亲吻木木,多跟他进行感情交流,效果不错。好几次我出门,木木跟禾禾一样大哭不止;夜里做梦也常常喊“妈妈、妈妈”,直至哭醒。
我还专门买来一本《小小枪迷》,告诉禾禾、木木,要是觉得有什么害怕的,就假装拿枪去打死那些大怪物吧。
去超市的时候,我就抱着禾禾、木木走到服装模特的跟前,看着它,一本正经地对它说:“你是假的,我才不怕你呢!”
还有一本书《我的身体》,里面详细介绍了人体结构。我就教育他们,打呼噜是怎么、怎么回事。至于那张“可怕”的光盘,既然木木害怕,我就干脆收了起来……有一次,禾禾竟然害怕黑着灯的书房。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没有立刻打开灯,而是抓着他的手,摸黑告诉他:“这不是我们的电脑桌吗?这是书柜、书桌、单人床……”
每当禾禾、木木假想出一种危险来,告诉我“妈妈,如果……了,我该怎么办?”那我就教给他们:“去,对着身边那个人说:‘你走开,我是最厉害的!’”或者,我把他们带到一面镜子前,严肃地说:“镜子呀,你知道谁最厉害吗?是我!”
后来看了美国电视剧《小鬼当家》之后,禾禾跟剧中主人公学了一句话,面对坏蛋和邪恶势力说道:“‘快滚开,不然我把你的屁股打开花’!”
我赶紧拍手称快。
庆幸的是,禾禾、木木都是心理健康、活泼可爱的宝宝,因为我总是及时了解并防患于未然。我依稀感到,他们那小小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正在一天天蓬勃壮大。
(四)“东方爱婴”的活动课。
教室里,木木说什么也不脱鞋,不跟小朋友们一起踩小苹果“走线”。
没办法,母亲只好抱着他旁听。
轮到“唱名字”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全都扭着脸儿,冲着木木拍手表示欢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干脆也扭着脸儿、闭着眼儿,假装没听见。这下可把大伙儿逗坏了……从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没有必要强迫他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再比如,在外头遇见邻居或熟人,如果宝宝们不愿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我看到,每当让他们说“再见”或“byebye”时,他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这就说明孩子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在礼貌的称谓或者场合上有所选择,而我们大人难道不应该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吗?
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讲道:“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当然,我对禾禾、木木的情绪发展和社交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吃着相同的饭菜,穿着相同的衣服,过着相同规律的生活,甚至于接受着同样的外来刺激,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习惯。
我很担忧。我怕禾禾、木木早就成为一体,或者形成一种固定的交往模式,反过来会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往能力。事实上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邻家小男孩主动跑来找禾禾、木木玩。可他们玩得正起劲儿哪,似乎没有发现那个小孩子的热情。结果,那个小男孩挺没意思地跑了……这件事情对我触动挺大。我不知该如何把握这个度,一方面要考虑到特定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必须意识到双胞胎成长中的特殊之处。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性格的发展与他的人际交往是同等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和小伙伴的友谊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在两三岁左右,基本上是“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一起玩或是离得较近的孩子当成“最好朋友”;而交往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或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为了鼓励禾禾、木木与外界交往,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一有空就带出去串门、做客,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一些活动。
冬天到了,担心室温不够暖,我和母亲便带着两个宝宝去“华清池”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