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背后的原因
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幼儿越小,大脑发育越快,需要睡眠的时间就越长。同时,午睡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3岁幼儿全天所需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午睡时间应控制在2~2.5个小时为宜。
刚入园的幼儿不睡午觉可能是他们对于教师、幼儿园的班级环境、被褥等床上用品感到陌生,幼儿入睡时的情境与在家妈妈陪同午睡时不一样,感到陌生和恐惧。有的幼儿还没有养成科学合理的作息习惯,晚上入睡很晚,早上9~10点才起床到幼儿园,午觉一定睡不着。
聚焦幼儿园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需要设置的,冬季在1.5~2个小时,夏季在2~2.5小时。一般安排在12∶00~14∶00,幼儿刚入园时教师会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幼儿尽快入睡。
提前帮助幼儿熟悉专用被褥
幼儿正式入园前,幼儿园会将幼儿的被褥发放给家长,请幼儿入园前在家里就开始使用这一套被褥,熟悉花色和触感,这样幼儿入园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熟悉的被褥入睡了。
创设适宜的入睡环境
午睡前,老师会放下窗帘使午睡室的光线昏暗下来,夏季提前开启空调,保证室温适宜,同时轻声引导幼儿脱衣上床。
允许幼儿在入园初期使用依恋物
有的幼儿只有用着熟悉的小被子或者安抚奶嘴才能够入睡。幼儿入园初期,老师会允许幼儿保留这些习惯,同时会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逐渐脱离依恋物,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允许晚睡
对于不爱睡觉的幼儿,让他玩一会儿玩具。或者请他帮助老师轻声提醒小朋友闭眼睡觉,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进入安静状态,再请他上床睡觉。
给宝宝讲睡前故事
选择适宜的睡前故事进行讲述,帮助幼儿稳定情绪尽快入睡。
给您支招
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作息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幼儿终身受益,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能任由宝宝想什么时间睡就什么时间睡。家里的作息时间最好同幼儿园一致,使幼儿在午餐后感到困倦,能够顺利入睡。
适当增加运动量
对于兴奋度高的幼儿,可以适当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增加体力消耗,促进宝宝睡午觉。
临睡前固定的活动
安排固定的仪式帮助宝宝稳定午觉前的情绪,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如播放催眠音乐、讲故事等。也可以提前告诉宝宝,时针指到12(整点)就要睡觉了,我们把小汽车放到停车场吧,同时可以跟宝宝说“午睡时间到了”,以此作为信号,提示即将入睡。长此以往形成规律,帮助宝宝养成午睡的好习惯。
创造适宜的午睡环境
室内要尽可能保持安静,其他家庭成员也不要大声喧哗或看电视,可以放下窗帘,共同为宝宝入睡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宽松、空气流通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
宝宝胆小,害怕与小朋友交往怎么办
现象背后的原因
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胆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幼儿刚入园,处在对于环境的适应期,不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气质因素
气质是幼儿生来具有的、独特的心理活动的特征。胆小的宝宝可能属于气质类型中的发动缓慢型,相对来说不够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消极,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较慢,但随着经验的增加,反应会逐渐积极。
性格的发展
性格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在宝宝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最为重要。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宝宝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
情感因素
幼儿入园初期,有亲子分离与新环境适应的双重心理压力,变得胆小、恐惧、呆滞。
聚焦幼儿园
在园内,老师对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积极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对交往的畏惧心理,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使幼儿能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