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自信心,老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组织幼儿轻松自由、愉快地游戏。让幼儿自由组合,一起玩,一起交谈,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交流,并从中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
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有的宝宝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老师应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
建议交往能力强和胆小的幼儿交朋友,在幼儿相互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交往的愉悦。
给您支招
内向胆小的宝宝多跟同龄的幼儿玩耍,性格会变得开朗。家长可以通过“家庭聚会日”组织年龄相仿的宝宝在家里进行聚会,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家长做好榜样,遇到小朋友主动打招呼,并引导宝宝与同伴交往,学会欣赏别人,培养宝宝之间的亲近感。
入园后,在家多用正面语言与宝宝交流在幼儿园快乐的事情,让宝宝怀着喜悦和期盼的心情去上幼儿园。回家后家长可以问:“你今天跟哪些小朋友玩了?”“你喜欢哪些小朋友?”“想玩什么?”不要说“××打你了吗?”“谁打你你就打他。”
鼓励宝宝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
宝宝在幼儿园尿裤子怎么办
现象背后的原因
控制排尿是儿童发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意味着儿童学会了便前有暂时的等待和到合适的地方去排泄。幼儿的大小便训练,可在1岁至1岁半时开始。因幼儿的生长发育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幼儿大约要到1.5~2岁后,才真正能控制尿意和自主排尿。
2~3岁的幼儿尿裤子大多是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及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导致的。
幼儿对班级环境感到陌生,对老师还没有建立信任,缺乏安全感。
幼儿的裤子不适宜穿脱。
玩玩具时太投入忘记小便。
午睡时睡得沉,容易尿床。
未养成独立如厕习惯,在家仍用纸尿裤。
聚焦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师会采取多种方式,创设轻松的环境,逐步引导幼儿学习如厕,养成不憋尿的习惯。对于新入园幼儿,老师会采取以下措施:
老师为幼儿营造温馨的氛围。帮助幼儿增加对幼儿园的熟悉度和信赖感,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在进餐、午睡、户外游戏前组织幼儿集体如厕。
通过各种活动使幼儿熟悉幼儿园的如厕器具,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对马桶或蹲坑进行装饰,使幼儿感觉愉悦。
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便是自身的需要,引导幼儿养成按需如厕、不憋尿的习惯。
如果幼儿不小心尿了裤子,老师会悄悄地带他到一旁,为他及时换下来,避免着凉。
对于容易尿床的幼儿,老师会在他入睡中进行提醒。
给您支招
帮助宝宝尽早养成不使用纸尿裤的习惯。
入园前为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尿主动如厕或向大人表达如厕的愿望。
告诉宝宝入园以后如果有小便要主动和老师说,并教会宝宝表达。
告诉老师,宝宝在家有尿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例如:脸红、夹腿或是在家表达的语言“尿哗哗”等。
入园时为宝宝准备换洗的衣物,避免尿裤子时没有衣物更换。包括袜子也要准备,有时宝宝会连袜子都尿湿。
给宝宝穿舒适、宽松的衣物,以方便穿脱。
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学会脱裤子和提裤子。
教会宝宝正确使用如厕器具。
宝宝不说幼儿园的事怎么办
现象背后的原因
家长把幼儿接回家特别希望孩子能够详细地介绍一天的生活情况,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说话或说不知道,让家长十分焦急。幼儿园每天发生很多事情,根据幼儿的记忆特点,有时幼儿会记住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但这个感兴趣的部分在一段时间以后会渐渐忘却。当放学的一瞬间所有的记忆都被父母的出现全部抛在脑后形成短时失忆状况。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这种情况一定会出现而且还会很明显。同时,幼儿在表达自己基本想法和要求的时候,由于词汇有限,表达语句会不够完整,有时出现时断时续的现象。同时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不开心,也不愿意同家人提幼儿园的事情。再有,家长的关注点与幼儿的兴趣点不同,家长问的问题在他的记忆里所剩无几,只得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回答家长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