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儿园
老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听说的交流机会,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让幼儿逐渐想说敢说会说。
同时老师会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各类阅读材料,为幼儿创设机会模仿、学习。
老师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为他们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
利用离园前时间,老师帮助幼儿回忆、梳理一天的生活及学习内容。
老师利用电话、幼儿成长档案、家长会、家长来园接送时间、家长开放日等机会主动与您交流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作为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素材。
给您支招
如果您想了解宝宝在园的情况,也可以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当您了解到宝宝在园的情况时,回到家里要当着宝宝的面向家里其他成员讲述老师说的话,肯定孩子的表现,以增强宝宝的自信,逐步引导宝宝自我表达。
家长在与宝宝交流沟通时要注重方式、方法。例如:“今天妈妈吃了肉馅的饺子,可好吃了!宝宝吃的和妈妈一样吗?”试着变问为讲,在宝宝愿意主动提起某事的时候,家长要注重倾听,少加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
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幼儿园情景再现表演,引发孩子主动表达的兴趣。
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同班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样宝宝就有可能提起幼儿园的某件事情。
把宝宝经历的所有好和不好的事,都当作“有意义”的事,让他体会到即便是错了,但从中积累了经验,也是令人高兴的。这样幼儿没有了后顾之忧,能从讲述中获得快乐、经验和成就感,他就会渐渐主动说起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的事了。
宝宝入园,不愿家长离开怎么办
现象背后的原因
幼儿从出生后到两三岁是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不满足于家庭的小天地,开始产生参加社会生活与活动的要求,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以此开始过集体生活,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有很大的挑战。进入幼儿园,随之而来的就是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有些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幼儿对家人的依恋感过强,一步也不愿意离开家人的陪伴。
刚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和老师感到陌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愿意家人离开。
有的家长送幼儿到幼儿园后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家长对幼儿说“你要坚强不要想爸爸妈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不要哭”等话语。在家长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会更加忍不住哭闹,有的家长甚至同宝宝一起哭。其实成人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会大大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导致幼儿哭闹情绪愈演愈烈,会紧紧抓住父母,不愿让父母离开。
聚焦幼儿园
通过家访、约谈、亲子适园等形式,与幼儿建立熟悉感、亲切感。
当老师看到家长送幼儿来园时,会热情地与幼儿打招呼,使幼儿感到亲切。将哭闹厉害的幼儿抱进教室,并进行安抚。
老师了解并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并通过玩玩具、唱歌、讲故事等方法转移幼儿对父母的注意力。宝宝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有东西玩,便会降低他们的分离焦虑。老师会有计划地开展有趣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吸引幼儿,使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兴趣。
老师用肯定的语气、温和的眼神来确认和激励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并用亲切的语言跟幼儿交谈,这样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减少对父母的依恋。
给您支招
家长在送宝宝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宝宝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幼儿望园生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家长将宝宝送到幼儿园时可有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例如“妈妈爱宝宝,宝宝白天与小朋友玩,晚上回家与妈妈玩”等,并对宝宝说“再见”。避免产生“妈妈不要他”的消极情绪。
家长将宝宝交给老师后,态度应温柔而坚决地离开。不要在教室门口徘徊,以免让宝宝见到家长或其他的家长后哭闹情绪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