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子枕边书 (年轻父母必读)
我想大家都熟悉威廉·汤姆森这个名字吧?毫无疑问,他是继牛顿后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他 的成就也和早期教育有关。他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农民的儿子,家里的生活非常贫困。他小时候利用干农活的余暇专心自学,后来又恳求父母同意,上了邻村的小学。在学校里,他的数 学成绩特别出色。他打算毕业以后无论如何要上大学,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他24岁那年,也就是1810年,考进了格拉斯哥大学。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半工半读。1814年,他终于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了,这一年他28岁。
他毕业后,被贝尔法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聘为数学教授。在那里,他和大学时代的女友结了婚,并生了4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孩,后两个是男孩--一个生于1822年,叫詹姆士;另 一个生于1824年,也就是威廉。
有了孩子后,他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番总结,决定尽早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读过老威特的那本书,但他和老威特一样,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孩子读写。然后,他 和妻子一起,教孩子数学、历史、地理和博物学等。
俗话说,人越穷越忙。他也是如此。他除了教课,还要编写数学教科书,忙得连轴转。他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备课、编书,白天抽出空来教育孩子。不幸的是,1830年,在詹姆士8 岁、威廉6岁时,他妻子去世了。这对他和孩子们的打击很大。妻子死后,他并没有垮掉,他独自照料孩子们,并加强了对他们的教育。两年后,也就是1832年,他被母校格拉斯哥大 学聘为数学教授。他与学校交涉后,校方同意让詹姆士和威廉听他和另外几位教授的课。当时,弟兄俩一个10岁,一个8岁,但他们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两年后,他们被学校批准为正式生。
进入大学后,他们始终是学校的优等生。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必定是他们。威廉的成绩尤为出众,对他来说,学校规定的课程并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他12岁时利用圣诞节假期,把 《诸神对话录》译成了英文,并因此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这两兄弟后来的成就是广为人知的:詹姆士成了工程学的权威,威廉则成了大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勋爵。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约翰·斯 图亚特·穆勒,也是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他的父亲叫詹姆斯·穆勒,是著名的学者,很早就 开始对穆勒进行教育。穆勒3岁时开始学习希腊语,到了7岁,已经能轻松地阅读希腊语书籍 了。他8岁开始学习拉丁语,16岁就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一年他还创办了功利主 义学会,"功利主义"一词从此广为传播。他的功利主义学说在他16岁时已经有了雏形。
大诗人歌德也受过早期教育。他8岁就能熟练地读写德语,22岁时写出了《葛兹·冯·贝里 欣根》这部杰作。
23岁当财政大臣,24岁当首相的皮特,也受过早期教育。有意思的是,他所受的教育还包括训练口才,他父亲经常让小皮特站在椅子上,当众演讲。听众都为这个小孩的雄辩感到惊讶 。他14岁时还因写了五幕悲剧而名噪一时。
14岁考入牛津大学,并得到奖学金的韦斯特伯里,也受过早期教育。他后来成了著名的 大法官和法学家。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
天赋的递减法则
那么,早期教育为什么能够造就天才呢?要阐明其中的原因,必须从儿童的潜能说起。什么是潜能?比方说,有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高的话,那么这 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这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
然而,事情往往不按我们的理想发生。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 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至9米。但如果肥料充 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同样,具有100分潜能 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了一小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教育的 理想目标,就是要把儿童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