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儿童资源网

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
  3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及贡献
  1982年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
  1998年芬奇戈特(Dr.Robert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LouisIgnarro)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r.FeridMurad)(美国人)
  1999年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77岁的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75岁的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71岁的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